全国两会,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成为高度关注的议题,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为一个突出的热点。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级各类教育的数量、规模、培养能力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农村初中辍学流失的大幅反弹,不断上涨
的教育费用和炽烈的“择校热”等等,使教育的形象、品质和公信力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一事实说明,仅有数量的增长是不够的;只有确立教育公平的价值,才能保证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解决教育公平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在农村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人口太多,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才造成目前义务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现实。这一理由是不真实的。诚如一位著名政治学家所言: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财政分配体现的是政府对不同事务重要性的优先次序。从历史看,发达国家建立公共教育制度、普及义务教育,都是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实现的。据测算,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以“一费制”标准计,每年约需210亿元;按较宽裕的标准,则需五六百亿元。去年,我国仅税收增长即达5000亿元。可见,我国是完全具备这样的国力与财政能力的。 其二,改善教育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是采取切实措施贯彻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方针,努力缩小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与此同时,还需要打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二元格局,对中小学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根本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扶强抑弱的做法,转而向弱势学校倾斜。这是遏止当前恶性的择校热的根本之策。 其三,需要加快高考制度改革。正如人们意识到的,被视为“最公平”的统一高考制度有欠公正的主要方面是录取制度。应改变目前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额配置,逐步过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数平均分配各地招生名额。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招生名额的地区分布,也应当改变过于向所在城市倾斜的不公。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要义,是革除那些已经成为腐败温床的制度和政策,保证招生环节的公正性。《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