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3月4日电(刘芳滨)青岛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千方百计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多项措施并举推进社区就业,取得显著成效。据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去年全市有求职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7万余人,就业率92%;市区已有45个社区居委会的就业困难人员安置率达到100%。
&nb
sp;
“管理到人、服务进门”,是青岛市在社区就业中推行的服务新模式。去年以来,青岛市各街道和社区服务机构普遍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就业服务活动,做到失业原因清、家庭状况清、思想动态清、技能特长清、择业要求清。通过登门入户搞家访、讲政策、送岗位,实现了就业服务入社区、进家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6万户次,入户率达到98%以上。
将就业困难人员划分为“ABCD”四类,开展精细化、有差别的服务。青岛市对生活特别困难、就业要求迫切、对岗位要求不高的A类人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过渡性就业岗位、灵活就业岗位,由街道和社区服务机构负责每月送岗一次,及时提供上岗机会。据统计,去年全市A类人员共有15649人,实现就业15210人,就业率97.2%。对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上岗的B类人员,重点提供生活援助,通过街、居工作平台,协调民政部门为符合条件者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有就业能力和要求、但就业不太迫切的C类人员,每三个月登门一次,重点进行职业指导,组织参加技能培训。去年全市C类人员共有35555人,实现就业31870人,就业率89.6%。对家庭条件较好、暂无就业要求的D类人员,及时上门宣讲就业政策,定期联系走访,掌握其就业和生活变化情况,如有就业要求及时纳入帮扶。通过精细化服务,使帮扶就业基本做到“一户不落、一人不漏”。
青岛市还通过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建立起“社区就业岗位储备制度”,使每个社区每天都确保一定的岗位数量,通过社区宣传栏、入户走访等形式推荐给求职者。去年以来,全市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采取与居委会相结合、与辖区大专院校及医院相结合、与物业管理公司相结合、与社区服务中心相结合、与辖区大企业相结合的办法,共开发各类社区政策扶持岗位2.1万个。
特约编辑:舒薇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