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岛内政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国亲合并”梦难圆,政治仇敌握手言欢,“扁宋会”提前上演,“连宋会”一再被推迟,国民党内“马王权力之争”白热化,蓝绿两大阵营由对立转变为蓝绿橘三角新互动,也因此牵动两岸关系的微妙变化。然而,岛内统“独”矛
盾难解,两岸关系依旧前景不明。
“台独”活动不会停止
各界最为关心的是“扁宋会”发表“十点共识”后,陈水扁是否会坚持“宪法一中”精神,是否会停止“台独活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陈水扁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华民国宪法”在没有改变以前都是要遵守的,言下之意,就是说该“宪法”存在改变的空间。这是陈水扁一个重要的伏笔。陈水扁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说,“制宪”势在必行,建立“台湾新宪法”仍将是其既定目标,这不仅会被视为重要的“台独”举动,而且可能引发两岸关系的再度紧张与危机。
“文化台独”、“去中国化”的“台湾正名”及建构“台湾国”的努力等等“台独”活动更不会停止,而且有时还会很猖獗。新任的“行政院长”谢长廷,也逐渐学会陈水扁的“变色龙”套路。上任时,谢长廷表示“不能为正名而正名”,要暂缓“国营企业”与学校等正名活动。但不到一个月,谢长廷就变了,他公开表示“行政院”会继续推动“正名”活动,再次表明民进党政治人物的言不可信。
民进党在去年底“立委”选举受挫后,陈水扁放低了姿态,打出与亲民党合作的旗号,以分化泛蓝,打击国民党,同时提出一个尚未为各界关注的政治口号即“立场坚定,务实前进”。所谓“立场坚定”就是“台湾独立建国”的“台独”立场不动摇、不妥协。陈水扁在春节时回家乡台南县参加春酒宴上表示,他“绝不会因朝野、政党和解放弃理想,也不会出卖灵魂,或因族群融合丧失原则”。这才是陈水扁的真心话,他与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与政策不会改变,而且立场更坚定,只是策略更灵活。“台独”依然是台海最危险的毒瘤。
谁将实现破冰之旅
两岸问题是岛内各政党与政治人物都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目前政坛上的几位重要政治人物连战、宋楚瑜、王金平甚至谢长廷与陈水扁等,都打“两岸牌”,尽管手法与策略不同,他们都先后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访问大陆”的意愿。谁将实现两岸的“破冰之旅”,引发外界种种讨论与猜测。
依目前岛内政局与两岸形势观察,民进党几位领袖人物在短期内还是无法实现大陆之旅,只有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的可能性较大。目前,连战提出由副主席江丙坤3月赴大陆访问,为连战探路的意味浓厚,以圆其在去年“立委”选举胜利后计划访问大陆的意愿,因为连战若在卸任党主席之后访问大陆,实现“破冰之旅”,则所代表的意义与作用已大不相同。
为了维持亲民党的生存与发展,宋楚瑜调整亲民党的发展路线,不仅企图游走在蓝绿之间,而且主打三张牌,即“两岸牌”、“中华民国牌”与“政党和解牌”,其中“两岸牌”是最核心的一张王牌。亲民党内部人士曾透露,只要宋楚瑜能在两岸议题上有所突破,就能证实宋楚瑜在台湾政坛存在的价值,可借此来挑战2008年的“总统”大位。不论宋楚瑜未来会不会角逐“总统”,都会通过在两岸问题上的努力及可能的“大陆破冰之旅”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为自己留下一笔政治遗产。
节日包机前景可期
海内外关注“扁宋会”的核心仍是两岸关系的紧张局面会不会缓和。从岛内外政治形势等多方面观察,两岸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上的对立局面,条件尚不具备。未来一段时间,两岸政治上对立、斗争与经济上合作与往来并存,仍将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
两岸“春节包机”成功实施后,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支持,并呼吁扩大化、常态化。台湾方面更企图将货运包机作为重要突破口,而且主张通过类似“澳门模式”实现。种种迹象显示,两岸在节日包机方面有望达成更多的共识,前景似可预期。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热仍将持续下去。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可能会做出较为积极性的开放与调整,这也是“扁宋会”达成的重要共识之一,也是新“内阁”必须面对与处理的问题。特别是在经历了司法部门大规模搜索联华电子公司案之后,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台湾“行政院”已提出初步规划,未来大陆经贸政策将趋于“立法从宽,执法从严”,在“台湾优先,全球布局”的总体战略下,调整大陆经贸政策。在工商界的强大压力下,很可能扩大开放半导体(包括封测)、光电(面板)、石化业上游的石油裂解等领域的对大陆投资,逐步开放两岸金融、贸易、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农业领域的合作可能也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大陆对两岸农业合作与进口台湾农产品问题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与努力,近日两岸农业访问团将实现互访,可能成为两岸经贸领域发展的一个新热点。
“扁宋会”提出“积极推动建立两岸军事缓冲区及建构台湾军事安全互信咨询机构”,不是什么新创造,两岸民间已呼吁多年。大陆在去年发表的“5·17声明”中也提出,只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摒弃“台独”主张,停止“台独”活动,就可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共同构造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框架。但在陈水扁主张“以战止战”、加大武器采购及美日台军事合作升级的背景下,两岸在军事领域不可能有任何互信机制与军事缓冲区的建立,军事对立状态仍将持续。吴南平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