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发展优先的今天,城市个 性首先应该是鲜明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个性。近年来,平度市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亮点,如开发区的电子,同和的汽车配件,明村的橡胶轮胎,田庄的铸造,仁兆的蔬菜加工等,都有较大的知名
度和一定的市场空间,已逐步成为一个区域的名片。随着时间的推进,平度区域内将会形成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产业群。他们将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着力培植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的特色产业,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特色经济”,推动全市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莹”电子———年产铝电解电容器60亿只,电容器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使平度成为世界最大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基地;
●同和汽配———在其产业链上发展的汽车配件企业达到38家,是省内本类企业最多的集聚地,在省政府构筑的“日韩产业协作区”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村橡胶———年产各类橡胶轮胎800万套,是目前全省第二大乡镇橡胶产业基地;
●田庄铸造———中国最大的混砂机在此诞生,铸造机械企业总数达到59家,成为半岛制造业和青岛大工业基地的重要角色;
●“宏泰”铜管———铜管年产5万吨,是省内最大的铜管生产基地,经营规模居全国第四;
●“裕龙”食品———将用三五年时间打造江北最大的食品加工物流中心
……
这是平度富有潜力的项目集群,这是平度极具创意的“经济板块”,这更是当今平度集聚能量、蓄势待发的动力之源和骄人“名片”。
发挥地处半岛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中心位置的优势,平度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豪迈气势,依托基础优势,构筑产业集群,强化产业特色,积极融入青岛发展的大框架。于是,朦胧中的半岛制造业基地露出了一个个崭新的亮点———
亮点之一:“三莹”电子独占鳌头
1994年12月,由韩国三莹电子工业株式会社独资兴建的青岛三莹电子有限公司落户平度,并于1995年正式建成投产。风雨兼程的十年里,三莹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把辉煌浓墨重彩地写入了平度工业发展的史册中:目前,青岛三莹电子年产铝电解电容器60亿只,加上与韩国本社产品,其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53.4%,世界市场占有率为9.4%,已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厂家。
“三莹”落户以来,平度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投资企业与地区经济共存共荣的理念,在扶持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努力发挥其在当地工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有力地辐射、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共同走向繁荣。在他们的积极争取下,三莹电子的配套企业青岛东荣电子有限公司和青岛大贤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于1997年先后落户平度经济开发区,很快成为开发区的骨干企业。2001年,该市与“三莹”公司签订协议,在开发区内设立“三莹工业园”,介绍、吸引其他为该公司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巢暖引得“凤”飞来。2002年12月,韩国大兴电子株式会社和“三莹”电子株式会社共同投资500万美元,在开发区注册成立“青岛三新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专用材料和专用设备,成为“三莹工业园”的首家入驻企业;2003年8月,韩国城门电子有限公司设立的独资企业———青岛诚汶电子有限公司落户平度开发区,公司总投资1500万美元,注册资本600万美元,主要生产加工片式电容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年可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1600吨,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美元;2004年2月份,由韩国SMTD株式会社设立的独资企业———青岛成昌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落户开发区,总投资64万美元。自此,以三莹电子为核心的“三莹工业园”不断发展壮大,其所代表的机电电子产业链成为平度工业产业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优越的投资环境,骄人的工作业绩,使“三莹”人投资信心倍增。仅仅10年时间,三莹电子公司便连续增资5次,公司目前总投资已达5500万美元,注册资本2500万美元,劳动用工达到2000余人。2004年度,“三莹”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5.4亿元,销售收入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920万美元,完成税收2800万元;“三莹”电子公司每年的本土化采购达1.5亿人民币,已成为青岛机电电子行业中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采访中,公司总经理金大浩先生雄心勃勃地表示:要继续扩大投资,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同样规模的三莹公司!
亮点之二:汽配企业“扎堆”同和
汽车配件产业是近年来同和街道对韩招商的一大亮点。他们在充分分析和把握中韩两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承接韩国现代汽车集团零部件协力企业的产业转移,成功启动并迅速膨胀了这一朝阳产业。年初,投资1000万美元的韩国独资企业青岛裕信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以及其他5家投资均在200万美元以上汽配企业的相继开工,使该处重点发展的汽配产业链上的企业增加到38家,投资总额达到8600万美元,产品涉及发动机用部件、车用电子产品、传动装置、线路等150多个品种。同和已成为山东半岛重要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在山东省构筑的“日韩产业协作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商招商是韩国汽配企业“扎堆”同和的一个重要因素。7年前的同和很难想象汽配产业会有今天的规模。1997年第一家汽配企业———韩国大同体系株式会社来同和考察时,该公司就对同和的投资环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合作因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搁浅。执著的同和人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一直与该企业保持紧密联系,1999年,被真诚打动的大同体系终于落户同和。非但如此,该公司还在随后的几年间,陆续介绍了景东、KDG、同荣、理东等十几家韩资企业来同和投资,今年新落户的青岛裕信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也是由大同株式会社社长亲自介绍来的。
电镀是汽车配件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其设备状况是很多汽配企业是否投资的重要因素。同和街道办事处在引导企业自发引进配套企业的同时,还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为配套企业提供完善的投资环境,并于2002年设立了电镀工业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吸引包括5家韩资企业在内的11家电镀企业落户,新近开工的裕信公司更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镀车间,所有这些已成为同和招商的一张王牌。
在同和,“服务也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他们努力创造一个按国际惯例办事的软环境,从而逐步形成了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项目投产后经常性服务体系。为解决技工短缺的问题,他们面向全国选聘了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72名,并建立了同和职工学校,根据需要开设了韩语、日语等10多个特色专业,采取短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针对韩资企业和常住韩籍人员多的实际,同和街道办事处还根据韩国风俗习惯和居住特点建设了韩国公寓、会馆,并专门规划建设了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名品、名吃、名店街。全程跟踪式的细致服务,赢得了外商的一片赞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投资的信心,吸引了韩资汽配企业纷至沓来。谈起今后的发展趋势,同和工业管委会副主任陈勇信心十足地说:“到2010年,同和将吸引汽配企业100家左右,产值将达到25亿元以上!”
亮点之三:明村轮胎“滚”天下
在平度市,提起特色经济镇,不能不提明村,而在明村,最抢眼的产业就是橡胶业。如今,这个镇拥有46家橡胶企业,年产值15亿元,年创利税3500万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吸纳农民工8500多人,全镇80%的财政收入来自这一产业;目前,已有19家企业通过了国际标准体系认证,20家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据行内人士反映,明村已是目前全省第二大乡镇橡胶产业集中地,年产橡胶轮胎800万套,产品涉及全钢子午胎、载重汽车轮胎、工程胎、轻卡胎、微型汽车轮胎、农用车轮胎等6大系列60多个品种,橡胶的销售量、销售额已经超过青岛市区。越做越大的橡胶产业拉动当地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集聚效应日益凸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中,明村镇攒足了劲在外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上马了平度橡胶制品厂,但是由于机制的原因,企业发展得并不快。事实上在此后的几年间,这家企业最好的年份纳税也不超过20万元,产值连1000万元也没有突破。而到了1997年,由于市场滑坡等种种原因,眼看就要停产了,不得不通过企业改制让个人买断产权。但是,今天看来这家似乎不算成功的企业的贡献却非同小可,正是它给明村橡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种子”,培养了必需的人才。事实上以后创办橡胶厂的厂长经理们,大都是这个厂培养出来的,正是这个缘由,平度市橡胶制品厂被人称为明村橡胶产业的“黄埔军校。”
明村镇小南营是一个只有120人的小村庄,短短10年间,这个村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去年上缴税金1300万元,人均10多万元,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南营村由1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今天的令人刮目相看,是因为村里出了6个能人,这6个能人办起了6家橡胶企业。能人之一郑本桥。郑本桥曾是村里出了名的种田把式,但地种的再好,一年还是穷12个月。地不转“法”儿转。不满足于现状的郑本桥合伙建起作坊式的橡胶厂。几年间,橡胶厂由小到大,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郑本桥成立了顺达轮胎有限公司,郑本福成立了光明轮胎有限公司,村民于钦田、于钦法、王子江、郑本庄也相继建起了自己的橡胶企业。
在小南营6位能人的带动下,明村镇橡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走进明村,满眼尽是轮胎,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黑家伙,不仅滚遍了全国,还滚出了世界。目前已有光明、顺达、恒达、七洲等18家企业取得了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的橡胶制品自营进出口权。明村轮胎已远销至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达3000多万美元。
明村橡胶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镇里的财政状况,而且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现在与橡胶产业相配套的压延厂、织布厂、钢丝圈厂已发展到20多家;为橡胶企业搞运输的车辆近200辆;还帮助8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圆了祖祖辈辈进工厂挣工资的梦想。目前,明村镇46家橡胶企业年产值15亿元,利税3500万元,为农民带来工资性收入8600多万元。据平度市有关部门介绍,顺应橡胶产业发展的趋势,今年,该市计划再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橡胶企业15家,真正建成全省最大的斜交轮胎生产基地。
亮点之四:田庄铸造“铸”辉煌
铸造业是制造业基础的基础。在全省打造半岛制造业群的进程中,田庄镇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田庄出名,在于铸机产业。一进入田庄,一家家排列整齐的铸造企业就会映入你的眼帘。这里的群众说的是铸造,议的是铸造,干的还是铸造……
田庄铸造,源于1966年。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企业的发展令不少专家学者都为之咋舌。双盘搅拌冷却机、三回程滚筒烘砂装置、覆膜砂混砂机相继问世,国内最大的混砂机在这里诞生,先后有21个规格型号的产品通过了省或部级鉴定,其中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2项填补了省内空白,有6项获国家专利,1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有位专家说过:“我国混砂机每向前发展一步,都不要忘了四铸机的贡献。”
如果说“四铸机”的前期是一种能量聚集的话,那么她的后期便是一种能量裂变。随着形势的发展,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四铸机”顺势而动,先后创建了青岛天泰和青岛天工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中外合资企业。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两家企业对于田庄铸机品牌的形成,对全国铸造行业的贡献,与青岛第四铸造机械厂这杆大旗几乎可以相提并论,成为田庄铸造工业基地最初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裂变应天时,也在人为。极力促成这一裂变的,便是田庄镇党委政府。通过科学规划园区、制定扶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铸造企业到田庄聚集。具体操作过程中,实施骨干膨胀战略和外向带动战略,把扶持已有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与招大引大结合起来,努力促进铸造企业升级换档:在投资规模上,由小规模向大规模的转变,通过同类企业的横向拓展和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加速集聚的联动效应,促进产业基地快速膨胀;在产品档次上,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推进技术革新,改造减少低档常规铸件,巩固扩大一般铸件,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铸件,推动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在管理上,由管理的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在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国际环保体系认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上下功夫。
三大转变使田庄铸造发生巨变。天泰、天工、五洋等9家龙头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2004年9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产值45796万元。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五洋铸机最新研制的覆膜砂热法再生系列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产品畅销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去年共引进机械铸造项目14个,使全镇铸造机械企业总数达到59家。2004年,全镇铸造机械总产值15亿元,上交各种税金1100万元。
亮点之五:“宏泰”铜管打造行业超市
走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一座座现代化标准车间矗立在人的眼前。近三年来,他们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扩建了四个车间共3万平方米,铜管生产流水线上了四条,工人们加班生产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始建于1993年的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规格紫铜管及无氟冰箱、冰柜专用管,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经过11年的风雨历程,从默默无闻的小打小闹,一跃成为山东省同行业第一,全国同行业第四,其成功的奥秘在于科技创新,管理到位。经过多年的试验,他们独立研制的上引法生产铜管工艺装备一举打破技术瓶颈,填补国内空白。自1998年下半年运用上引法生产铜管以来,企业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1998年,宏泰公司生产铜管9970吨,销售收入2584万元,2003年达到22281吨和4.67亿元,分别是5年前的22倍和18倍。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等26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市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宏泰铜业有限公司已生产销售各类紫铜管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作为平度市重点骨干企业和保护扶持企业,2005年,该市将建设宏泰铜管加工基地作为重点项目。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成介绍说,今后3年将投入巨资新上高档铜盘管生产线5条,建成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现代企业,力争3到5年内生产铜管8万吨,完成产值约20亿元,把宏泰打造成全国铜管强企,跻身全国前三名。
亮点之六:“裕龙”食品昂龙头
说起“裕龙”食品公司,不能不提裕龙食品工业园所在的仁兆镇。仁兆镇有7万人口,11万亩耕地,是平度市人口最多的镇。近年来,仁兆镇依托蔬菜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蔬菜兴镇战略,形成了10万亩蔬菜的种植基地和5公里的蔬菜加工长廊,吸引蔬菜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出口加工各类蔬菜30多万吨。在仁兆蔬菜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平度市形成了以仁兆镇为中心、辐射全市的百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大蒜、大葱、大姜等“三辣”菜为主,以芋头、土豆、大白菜等为辅助的蔬菜产业。
正是依托这百万亩的优质蔬菜基地,该市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蔬菜加工企业的招商和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了以裕龙食品工业园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聚集区,形成了新的食品工业集群。2003年,青岛裕龙集团董事长毛方国,在老家仁兆建设食品加工区,自落户以来,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已经建成了蔬菜食品加工车间、肉牛屠宰车间和肉牛精加工车间,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首期工程于2003年9月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二、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食品、肉制品和水产品已经开始生产,主要从事保鲜菜、腌制菜、泡菜、土豆及牛肉和水产品加工制作,年生产能力2万吨,产品90%出口韩国、日本及欧美。
裕龙食品公司的落户,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理偏远的仁兆镇成了蔬菜企业竞相而至的“工业洼地”,一批投资规模大、对当地经济拉动大的项目相继在这里落户。韩国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正安农产株式会社,首期投资380万美元,现已竣工投产。青岛祥龙食品公司,年就地消化大白菜1万多吨,出口交货值300多万美元。3年前这里只有1家外资企业,现在已经落户的就有33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100多家,年加工出口各类蔬菜30多万吨。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和镇财政收入的70%。随着一个又一个项目的落户,当地农民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外来客商来仁兆也没有买不到的菜。仁兆已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菜篮子、最大的蔬菜出口加工基地、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作为食品加工的“大哥大”,今年裕龙公司计划再投资2亿元,建设4个7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车间和2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同时建设2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8个年产30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开发生产蜂蜜深加工产品、巧克力产品,力争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相信不久的将来,江北最大的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将在这里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