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2月25日讯
跨国公司西门子抢注海信等企业商标一事,引起了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上,知识产权界专家以及商务部、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官员对恶意抢注中国商标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今天,海信集团向记者表示,他们已聘请多位资深律师,将于
4月赴德应诉西门子抢注反诉侵权案。对此,本报将密切关注。
“海信/HiSense”是海信集团1992年首创的,1993年12月14日获得注册。1999年1月5日,海信集团的“HiSense”、“海信”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驰名商标。但仅在6天后,西门子的控股公司博世-西门子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
海信方面说,在被抢注之前,海信的“HiSense”商标已经在4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而早在1999年之前就进入中国市场的西门子,其冰洗产品与海信在全国家电终端卖场比肩相临,而且还曾邀请海信开过会,所以,博西注册前肯定知道海信。
据我国与德国同属成员国的巴黎公约规定,商标注册国或使用国主管机关认为一项商标在该国已成为驰名商标并已有所属,而另一商标对其复制、仿造或翻译,易于造成混乱时,同盟国应依职权或有关当事人的请求,拒绝或取消另一商标的注册,并禁止使用。
海信认为,博西抢注目的在于阻止海信产品进入德国和欧盟市场。
从2001年起,海信就索回商标事宜与博西交涉,后竟被告知需付4000万欧元,海信无法接受。博西反诉海信侵权。海信积极应诉,并于去年12月3日,向德方提交了撤销西门子“HiSense”商标的申请。
海信西门子案引起广泛关注后,其他公司被抢注案也浮出水面。据统计,东林电子的“FIREFLY”、佛山照明的“FSL”、上海德士的“ECOLUX”、上海奥利玮“ORION”等7个中国商标都遭到西门子系公司抢注。
参加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的专家普遍认为,通过商标抢注制造知识产权纠纷,已成为某些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设置贸易壁垒的一种新趋势。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准备走出去发展的企业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记者 朱剑平 报道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