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1日电
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小剧场里,墙壁上挂着每一届表演系学生的毕业照,每张照片里,20至40个人不等,每张照片中被大多数观众所熟知的也就一两个人。门外,近6000名考生还在报名,等待实现自己的演员梦。通往艺术最高学府的独木桥被越来越多的人挤着,过了桥之后如何,报名的考生们并不在意。
进门难:万名考生报名,只收60人
北京日报报道,上周末,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招生刚刚结束,万名考生要争取仅仅60个表演系本科名额。在首都师范大学,1.6万人争抢300个艺术类专业本科名额,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等院校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也都因报名人数之巨而变得格外激烈。
去年,8000人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生仅录取30人,同样是去年,万名考生报考清华美院,最终只有240人被录取;2003年和2002年,也分别有3500人和8000人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系。
出门难:毕业十年,15人只有两人从事表演
这样的招生可以说是千里挑一,不过就算你幸运地被录取,也并不代表等待你的就是星光大道。中戏表演系1992级有15个人,毕业十年,现在还有机会从事表演的只有2个人,其余都转行了,为了重温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们只能在毕业十年后自己组织《圣井》一戏缅怀青春岁月。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全班22人,毕业后没有一个成为职业编剧,大多数人转行做媒体或者其他行业,剩下的十几人多是从事不固定的影视编剧工作。“近年来北京的各大院团在招人的时候是根本不招编剧的,所以我们这个专业是无法在北京找到对口工作的。外省市的话剧团等单位倒是招人,但是我们一般不愿意离开北京。”戏文班的同学说。而中戏1999级导演系,一个班15人,毕业后有机会做导演的只有两个人。
面对这样的尴尬,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老师不大愿意说出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具体数字,但表示,近一两年能走上银幕和舞台的不多,平均起来不到三分之一。毕业后,情况好一点的学生挂靠在某些电影厂,但是进了电影厂也跟进了演艺公司差不多,有片子才能签约拿钱。
专家称:考生家长要冷静
“现在影视市场上,演员确实是供过于求。”导演刘惠宁说。而导演戚健介绍,除了北漂一族以外,还有浙江影视基地横店的横漂一族。有时候剧组把2000至3000元一集的角色价格压到1000多元,也有新人愿意演,有的戏甚至不给钱也有在校学生愿意演。
“我国一年生产1万6千部(集)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中由知名男女演员担任的就有三分之二还多。一个演员的生命周期太长了,一旦成名就可以在银幕上活跃很久,留给新人的机会不是很多。”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同时希望考生和家长要冷静。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认为,报考艺术类院校呈如火如荼之势,说明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不断提高的,中学生对艺术和美的向往与日俱增。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巨大落差说明了家长和学生有些狂热,并有侥幸心理。据说,目前全国共有四五百家大学开有影视课、影视专业和影视系。很多学校的师资还没有准备好就匆忙上马,也令影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影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供给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错位。”一位影视业从业人员感叹,一方面众多的考生挤在表演、导演等热门专业上,另一方面,影视行业内急需的造型师、经纪人等职业在高校中仍属冷门,很多中国的优秀演员要请外国的造型师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专业设置单一也使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无法做更多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教授刘尔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几个月前刚刚毕业的北京电影学院2000级表演系共有40名学生,而几年前,表演系一般只有20多个学生。在报考艺术院校的时候,供需双方对信息的掌握并不和谐,供方(报考学生)对就业情况并不清楚,信息不完全,盲目乐观。媒体的宣传也加大了考生的期望值。此外,文化课的招生分数偏低,比正常文理科高考生低几十分甚至二三百分的文化课分数线对于很多学生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李洋)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