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归来,公司企业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换血”时节。有一位企业家的案头有句聚才的座右铭:“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企业,哪个岗位聘用了这个人,就是需要的。而需要的人就要把他当作最好的人才看待,否则你聘用他干什么。遗憾的是,如今不少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却缺少这种“需要的就是最好的”的人
才观念和用才之道。
近年来各地都在喊人才短缺,不惜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年薪高价“挖”人才,“抢”人才,但人才仍然短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我们的用人观念有很大关系。而最为顽固且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就是人才选用的“身份歧视”,包括学历、户籍等,而其中尤为甚者又表现在学历和文凭上。比如几乎所有的招聘和任用,都在明确地告诉社会:高价值的人才只能从高学历的人中产生,没有学历和文凭者不可能成为人才。其实,这个结论是经不起考量的,能力和学历不一定能成正比。山东电力建设集团二公司的“临时工”刘盘国成为全国职工技能大赛“新科技状元”,公司的技术骨干,是不是人才?荣获全省农村妇女科技创新一等奖和全国“双学双比”先进能手荣誉称号的沂蒙老区汤河镇前踅庄村的农家女魏春霞,用稻草研制出“铁水孕育剂”,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产品,是不是人才?
即使是世界顶尖企业在用人上也是注重“实用”:“壳牌”注重人际关系能力、分析能力和成就能力;“曼秀雷敦”重中之重是诚信;“微软”寻找“聪明者”,青睐失意者;“英特尔”认同企业文化,青睐“得3分的人”……这些企业用人的个性化标准,不重学历重能力,不重表象重内涵,对我们有一定借鉴意义。
再好的人才,你不用永远就是废才。反之,你用人之长,扬长避短,各尽其才,那么人人是人才。如果各级领导都能从“身份歧视”的这一羁绊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用他们的长处,那么就会人才济济,事业兴旺发达。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