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绿”出一片新天地 ———城阳区实施胶州湾渔业生态结构调整纪实
胶州湾是城阳区渔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湾,养育着五处渔业街道的近3万名渔民,2004年城阳区实现渔业总产值18.2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0%。沿海渔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nbs
p; 据了解,近几年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养殖渔民在滩贝养殖放苗密度方面出现误区,盲目增加放苗量,已经超出了自然海区所能承受的负荷量,造成海区富营养化严重,自身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养殖病害及局部赤潮时有发生,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再加上养殖品种单一,模式固化,养殖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滩涂养殖业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胶州湾海区以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的弊端已日趋凸显。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城阳区终于找出了一条能够使胶州湾海区生态与效益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利用的“海上绿化”之路。 路上“绿化”海上用
城阳区胶州湾的滩涂养殖业已有10余年的历史,是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对促进全区沿海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作用。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可以既保护渔民的根本利益又可以解决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呢?为此,城阳先后争取国家农业部和省、市支持,建立了国家级贝类净化与质检中心、国家级菲律宾蛤仔良种场,成立了贝类养殖协会,规范渔民的养殖生产,大力实施间养、轮养和生态养殖。
由陆地的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而发生感想,胶州湾内海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否也可以进行“造林绿化”?为此,研究小组经常带着这项任务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等有关科研部门拜师学艺,请教有关专家,到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取经,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试验、论证、总结,终于找出了一条前景较为广阔的“海上绿化”之路,即在胶州湾内建设万亩条斑紫菜栽培基地,作为全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列入市级科技项目立项。
生态与效益共同发展
城阳区渔业结构调整发展所选择道路并没有为了生态而放弃效益发展,而是走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共同发展一举两得之路。
条斑紫菜属海区中的绿色植物,不同于鱼、虾、贝等动物性养殖,其大量栽培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海区中的氮、磷、二氧化碳等动物排放的“废物”,同时又排放出大量的氧气和有机碎屑,正可供动物呼吸和作为养殖贝类的饵料,与贝类养殖形成“废物”互补,是改善海区生态环境,对海区富营养化环境进行修复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近几年的养殖效果初现,胶州湾内许多年不多见的经济水产品已逐渐出现,如近两年来该区渔民在胶州湾内经常能够捕捞到真鲷、黑鲷、带鱼、海蜇、乌贼、黄姑鱼、鲅鱼、鲳鱼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可以说其生态效益非常显著。此外,紫菜是一种高档次高品位的海产食品,由于产量有限,内陆地区市场还没有开始开发,潜力巨大。据专家分析,通过紫菜栽培,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可以使城阳区滩涂贝类养殖产量再增加4万吨,增加产值1.6亿元,同时对全区对虾养殖业摆脱虾病困扰,尽快走出低谷,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在胶州湾实施“海上绿化”工程,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绿色”产业。目前,城阳区在胶州湾内条斑紫菜的养殖总面积已达到10000亩,引进日本加工设备4套,育苗车间1000平方米,2004年又引进日本优良品种2个,总投入资金达到3000余万元,已形成一个集育苗、栽培、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基地,填补了青岛市的空白。本报记者刘振兴本报通讯员吴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