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和高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寒假留校的大学生一起欢度节日。继与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推出“帮留校学子圆新春心愿”公益活动之后,从大年初一开始,本报又推出“和大学生一起过年”、“送大学生一份礼物”系列活动,记录社会知名人士邀请留京大学生到家里一起过年的
动人情景,并将勤工俭学机会作为一份新春礼物送给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些活动在校园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佳节,在这个合家团圆的美好日子,无数平日里天各一方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要不远千里赶回家中,体味团聚的喜悦,共享亲情的温馨,强化对家庭的认同和责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没有能够回家过年,成为寒假校园中的留守一族。“每逢佳节倍思亲”,置身于浓烈的节日气氛,独在异乡的留校大学生难免触景生情,暗自神伤。这个时候,政府、共青团、学校把留校大学生组织起来,和他们一道营造起一个温暖热烈的大家庭,可以帮助他们排遣孤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大学生们而言,这个年过得富有情趣,这个春节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将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毋庸讳言,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回家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不回家则可以腾出时间来勤工俭学,所以留校过年尽管颇为无奈,却不失为一种“经济实惠”的过年方式。学校和社会注意到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一方面妥善安排他们的假期生活,另一方面尽可能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寻找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培训、咨询、信息等保障服务。大学生们都很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勤工俭学于他们既是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手段,也是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潜力看好的“绩优股”,他们今天接受了社会关爱,明天将回报给社会一生的才智。
在这个春节,各地留校的大学生还走出校园,来到街道、社区、企业、农村,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丰富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完善自己对各行各业民众生活的认知。无论是到京郊农家吃年饭,还是在商场站柜台,还是应邀到外国驻华使馆作客,都是大学生的一种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历练,是一堂丰富有益的社会教育课。大学生留校过年的收获将再次证明,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砥砺人格,是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业和成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潘洪其)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