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2月9日电(刘嘉艳)去年7月,18岁的王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第一次走出贵州山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第一个寒假,为了省下300多元钱的车费,他留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度过第一个“一个人的春节”。
王亮的家在贵州南部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靠着一点小本生意养活家里的4个孩子,
王亮排行老三,是唯一一个儿子。两个姐姐为了让弟妹上高中、进大学,中专毕业以后就再也没读过书。家境的贫寒,使王亮考上大学也仍旧难以轻松。来到武汉以后他没去任何一个景点玩过。读大学至今有半年多了,除了学校门口的两条街,武汉在他的脑海中,仍是个未知的城市。
放寒假,同学们都陆续离开学校,他没回去,而是在图书馆里勤工俭学,希望自己能挣到一点钱,作为下学期的生活费,为家里减轻负担。他本想回家告诉姐姐大学里究竟什么样,他本想与亲人一起分享大学生活的苦乐酸甜,然而面对300多元钱的车费,他不得不舍弃回家的念头。
大年三十,因为图书馆不开放,王亮不用去上班。下午,记者走进他的寝室。正裹着被子看书的王亮赶紧下床,从抽屉里拿出学校发给留校学生的糖果和饼干,请记者品尝。
窗外下着小雨,静悄悄的宿舍楼里只剩下王亮一个人。可是他告诉记者,他并不感到特别孤单,他指着桌上堆着的书说,他要利用安静的环境多看些书,不辜负家人的期望。记者数了数,一共有17本,都是些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交谈中,王亮掩饰不了对家乡的思念。他很兴奋地说:“我们布依族过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叫‘踢沙袋’。把两个沙袋系上红线,男孩、女孩分成两个阵营对站着,向对方踢沙袋。飞来飞去的沙袋落在谁身上,谁就会浑身被撒满沙,同时,人们也会送上美好的祝福。”王亮沉浸在对往日家乡过年的回忆中,眼镜片后的双眼闪着光芒。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吃起了年夜饭。王亮决定破例奢侈一次。他来到校外的一个小餐馆,叫上了两样菜,吃了顿简单的年夜饭,花了20元钱。
王亮的年夜饭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他一路小跑到校门口的电话亭边,给家人打电话。电话接通时,他喊了一声“爸”,眼泪就流了下来。王亮对爸爸说:“我在学校不孤单,有好多同学过年都不回家,我们等会儿一起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他还告诉爸妈,图书馆里的工作很轻松,一个假期有160多元钱工资,他可以用自己挣的钱买些生活用品,下学期家里可以少给他寄点钱。
挂上电话,王亮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头一回一个人过年,有些想家。”
晚上8点钟,学校专门为留校学生开放多功能演播厅,让他们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王亮来到演播厅时,这里已经有很多学生在等待节目开始了。在拥挤的人群中,王亮感受到了一些节日的热闹,他将和这些留校的同学一起,迎来崭新的一年。(完)(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