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简论 吕玺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站在现实与历史的高度,着重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这样一个历史性命题,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份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
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应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执政能力呢?笔者试就此问题作一浅述。 一、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加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国革命从开始到不断取得胜利,都是科学理论指导的结果。党的基层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十分懂得:理论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实践活动成效的大小,制约着创新、发展的步伐,制约着工作质量的优劣,对任何一级组织、单位和个人来讲,莫不如此。
今天,我们正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十分复杂,参与、管理、驾驭的难度相当的大。可以想见,一个学识浅陋、理论素养低下的领导者,是不可能有超前的意识、清醒的认识和对事物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前瞻性观点的,进而,又何谈什么创新、发展、决策、执行能力呢?只能是“盲人骑瞎马”,落后于时代,直至被历史所淘汰,贻害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党的地方基层组织、各个单位、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把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当作一项基本功常抓不懈,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在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理论、社会学、文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与本职业务相关联的业务理论知识,等等。只有坚持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并且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很好地增强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使基层各项工作真正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牢固树立廉洁勤政的思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难。要想使政权稳固,必须执掌好政权,而要执掌好政权,作为各级执政者而言,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政治清明,廉洁勤政,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历览前贤,历史上凡是为政清廉者,必然是太平盛世,政权稳固。反之,则是百姓唾骂,社会黑暗,外人欺辱,政权岌岌可危。可见,为政不廉,腐败黑暗,从来就是老百姓所深恶痛绝的。腐败不除,人心就难以稳定;人心不稳,政权就难以牢固。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大厦坚在基础。作为党的各级地方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共和国大厦的重要基石。任何一个小的局部出现问题,都会对执政党的“大江山”的稳固带来不利。因此,每一个基层组织、单位的领导者,必须严格按照党和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一系列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起,从容易让群众满意的事情上做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心思用在如何干好事业、做好工作上,少为个人的私事分散精力。在保证自身廉洁从政的前提下,还要以良好的形象和行动去影响和带动自己的亲属,做平常人,过平常人的生活,“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去掉那种“狐假虎威”,恃“权”傲物,自视高人一等,优越于人的“官家”之气,教劝他们靠自身的真本事安身立命。要影响和带动所在单位的党员干部,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遵章守纪,步调一致,成为创一流工作业绩的坚强群体。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增强识人、用人的能力。何为人才?“人才乃德才兼备,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是也。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一向是讲求实际,尊重客观实事,把具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者视为真正的人才。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到的:科学人才观,应当是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同时,关键是要不拘一格,不惟“标准”,即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可见,人才与一个人的知识、学历、“牌子”并不完全画等号。有的人,书尽管读了不少,满腹经纶,“牌子”也很大,可不会办事,办不成事,这当中,有的是因为用非所学,有的就是书呆子一个,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并不鲜见的。这一类就不能算是人才。有的学识水平很高,确实有才,但德行操守极差,他们也能干事,但多半是乱干事、干坏事。这方面,且不说一些高官因此落马,就是发生在基层单位的也有不少。这一类,当然也不能算是人才。还有的,就是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响当当的招牌,却是身有一技之长和丰厚的工作经验,能办事、会办事、办好事,像青岛港码头工人桥吊队长许振超等便是,难道能说这不是人才?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人才的识别和任用上,程度不同地存在偏差。要么重才轻德,要么重德轻才;要么不顾条件,不讲“标准”,既不重德又不讲才,任人唯亲;要么死板教条,拘泥于所谓的“标准”埋没人才,等等。这一切,最终的结果是,不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而使得相当一部分私欲膨胀、平庸无能之辈,靠投其所好、歪门邪道而平步青云,使得人才这个概念良莠掺杂、真假莫辨,给党的干部队伍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甚或是灾难。由于识人、用人上的不当,让我们吃的苦头太大了!
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人才问题贯穿党的事业的始终,无论是党的高层决策者,还是各级地方基层组织、单位,都有一个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才观,去识人用人的问题。就地方基层组织、单位而言,必须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问题的一系列决定、要求办事。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在你所掌管的那一摊子里,努力做到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只要是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且能把事情办好的,在学历、职称、甚至一定范围内的年龄方面都可以适当放宽,不应受既定的框框所限制。要坚决摒弃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以及任人唯亲的错误做法,建立健全培养选拔识人、用人的科学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地使用干部,实事求是,不走过场,不能人为的让人才受屈。同时,要建立用人上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荐、使用错误的干部,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用人失察的责任。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浓厚的社会氛围。只要我们党的各级地方基层组织、各个单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就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识人、用人的能力,进而,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四、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的落脚点,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现代和新时期的延续及深化。各级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学习牛玉儒、郑培民、周国知等爱民模范,深怀为民之心,恪守为民之则,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当中,看看他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崂山区自去年以来,先后为农村60岁以上人员,每人每年补助千元生活费和为“5560”人员免费查体的举措,就深得广大群众的好评。检验各级基层组织、单位、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如何,关键就是要看你为老百姓办了哪些实事、好事;关键要看老百姓都得到了哪些实惠,物质文化生活是不是逐日提高,日子是不是越来越好;关键要看广大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程度。
因此,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富民政策的代言人和践行者的各级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其所作所为,就是要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永远装着咱老百姓。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化作具体行动,在实际工作中得以体现。
另外,各级基层组织、领导干部,还要以大局为重,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团结协调方方面面的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为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