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青岛各大商场纷纷出招吸引顾客:你搞打折送礼,我就购物送钱,他又来“买一送二”,商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事实上,自从1998年首家外资零售商进入青岛以来,沃尔玛、家乐福、佳世客、百盛、法宝等世界知名洋品牌与青岛本土的利群、维客、利客来、东方等,展开了一轮比一轮惨烈的商战。青岛,成为中外零售
商家激烈竞争的大舞台。
洋店入青挑起战火
时光追溯到1998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青岛成为我国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试点城市不久,日本永旺集团的JUS-CO株式会社与青岛市供销社合资兴建的东泰永旺佳世客东部购物中心在青岛开门营业,打响了外资进入青岛的第一枪。先进的管理理念、23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宽阔的停车场、开架售货的便利,使佳世客很快就抓住了青岛市民的钱袋子。
2000年11月,佳世客又在青岛市北区落下了第二个棋子。几个月后,世界零售巨头家乐福,在香港中路距离佳世客仅1000米的地方安营扎寨,二者很快成了青岛东部高收入市民购物的首选。
双雄争霸硝烟未散,一种仓储式、会员制的超市新模式又登陆青岛:先有麦德龙,后有普尔斯马特。普尔斯马特开张那天在当地报纸一下子打了16个整版的广告,气势咄咄逼人。
好像在一夜之间,青岛市民不知道该到哪个商场购物了:普尔斯马特的开张大吉好像还在昨日,诺玛特就在台东剪了彩;还没等诺玛特开始数钱,大连万达集团携手世界零售老大沃尔玛在诺玛特一侧、利群的眼皮底下摆下了战场;大润发青岛店刚刚安营,天津家世界又斥巨资入驻。大型超市卖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些外来的零售巨头,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灵活的经营模式和完善的物流配送,迅速抢占了青岛的主要市场。本土的一些商家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不得不忙于频繁的整顿、改制、转让、关门:第一百盛进驻青岛百年商业街中山路,与其最为临近的华联遭受巨大
打击,仅一年多的时间,零售额就猛降了34%。当代商城几经转手昔日盛况已难再现,乐普生接手华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发达商厦经营百货受阻已基本上向写字楼靠拢,东方贸易大厦日渐艰难不得不转嫁横店。上世纪90年代末的青岛零售界,活脱脱上演了一场群狼吞食小羊的惨剧。
本土商场绝地反击
面对外资零售巨头的围追堵截,青岛本土商家开始了绝地反击。首先挑起这杆大旗的是青岛利群。
作为本土商场的老大,利群首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老外的信息化销售秘诀学了个透彻,然后抓住老外还没来得及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先机,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在山东半岛设立了两个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商品运输、采购成本利益的最大化,迅速在青岛人气最旺的台东商圈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沃尔玛和诺玛特等外资大卖场的眼中钉。同时,为抢占二三线市场,利群从山东诸城开始,在烟台、潍坊等跑马圈地,短短两三年时间相继设立了19家大型连锁商场和400多家便利店,使利群营业额飙升,2004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坐上了当年度山东省零售业的第一把交椅。
利群的做法,也是维客、利客来等本土商业企业“反战同盟”的共同韬略,一场借鉴洋商家的连锁、扩张运动在本土商家中如火如荼开展。
本土商场的绝地反击,也使部分外资“洋店”呛了水:佳世客市北店苦撑4年关了门;在全国纷纷落马的普尔斯马特,在青岛也未能幸免,他的同族兄弟青岛台东诺玛特,因拖欠货款被法院封门,还有外资超市在半死不活中苦苦煎熬。而利群、北方国贸、利客来、维客等本土商场,不但没有被外资群狼吞了,而且逐渐在青岛的四大商圈中唱开了主角大戏。
恶战还在后头
尽管青岛本土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了几场胜仗,但与外资大卖场相比,总体上还没有取得明显优势。对此,青岛利群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徐恭藻的头脑十分清醒,他说:“本土商家在人才培养、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企业文化方面与外资零售商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外资在国际、国内一流品牌方面的采购优势明显,与可口可乐、宝洁等全球品牌有战略联盟协议,这些都是内资商家在短期内学不来的。本土商家应该充分发挥熟悉当地市场、与当地管理部门沟通、获取区域采购权等方面的独到优势,尽快在规模连锁上争取主动。”
而在青岛已经站稳脚跟的部分外资大卖场,也开始了它的周边扩张步伐,在青岛市北区布点吃了败仗的佳世客,又在青岛经济开发区紧锣密鼓地建设连锁店,这标志着青岛外资大卖场开始了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步伐。
正当本土商家还面临着一个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专业连锁店。在家电零售业,青岛已汇集了雅泰、国美、三联、苏宁四个零售巨头。在家居行业,百安居、欧倍德刚刚摆好阵势,以卖单一品牌闻名的北京伊力诺依又挟几万平方米家饰大卖场呼啸而来。伊力诺依青岛店经理梁红说:“现在是服务、业态细分时代,市场不可能被大百货卖场垄断。伊力诺依已经在京津沪完成了战略布局,青岛是我们冲出直辖市的第一站。我们将以青岛为依托,向潍坊、烟台等周边城市辐射。”
看来,重新洗牌的青岛零售业竞争恶战还在后头。(见习记者 孙安清/记者 张宪春)
特约编辑: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