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规定,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的元旦,阴历(也叫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一个回归年,即365.25天,为了方便将365天作为一年。多了0.25天用闰二月来解决,闰二月月大的29天,月小的28天。
阴历是从月
亮来的(因月亮又称太阴),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阴历的月共29.5306天,所以规定每年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阴历一年是354天。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冷热变化一次,所以阳历一年与冷热变化相一致,但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11天,3年就要相差1个多月了。为了使这种历法能与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相适应,每三年或两年就得增加一个月,这增加的一个月叫闰月。中国在3000年前的殷代,就有13月的名称了,到了后来人们又进一步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置闰月,这就是阴历(夏历)的由来。
在夏历中人们看到,闰月有时在3月,有时在8月,似乎没有规律,其实是有规律的,一年中有24个节气(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老百姓把夏历的某月与某一个中气一一对应起来,每一个月都有固定的中气。例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一定在正月里;春分是二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等。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之间平均有30.5天,要比夏历中平均一个月多一天,这样中气和节气的日期在夏历中会逐月推迟,一年推迟十一天,在中气的日期推到月末后,下个月就可能没有中气而只有节气。为了保持某一个中气与夏历月份的关系,就把闰月安置在没有中气的月份中,所以夏历的闰月没有固定的月份。因此不难看出,夏历有比阳历不方便的地方。不过夏历时一定会出现与月亮有关的自然现象,如潮涨潮落都有固定的日期(如初一、十五)。
中国24节气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制定阳历的依据,绕一圈合360度,地球在轨道上每前进15度就算是一个节气,这样一年就有24个节气。
阴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为依据的,它的日期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并没有对应的关系,所以节气在夏历中也没有固定的日期,必须把节气的日期时刻算出来,填注在历法里才可实用。
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每年相差不了1至2天。
以春分、秋分为例,在20世纪的100年中,春分都集中在3月20日至22日,其中,3月20日(15次)、3月21日(80次)、或3月22日(5次)正好100次;秋分则在9月23日(67次)和24日(33次)两天。在阴历里,春分最早是二月初一,最迟是二月三十,秋分从八月初一至八月三十这个范围内,前后相差一个月。
有人说“鸡年无立春,是寡妇年”,这是没有依据的。2005年2月9日春节是鸡年的开始,而24节气之首立春却是在2月4日,所以鸡年没有立春。原因是2004年猴年立春节气在2月4日,春节在2004年1月22日,猴年是闰二月,所以猴年有13个月,故2005年春节推迟到2月9日来临。所以鸡年没有立春。
2006年是闰7月,是狗年,春节在1月29日,立春2月4日;2007年是猪年,春节在2月18日,而立春在2月4日,也没有立春。
上一个鸡年1993年春节是1993年1月23日,那年是闰三月,立春节气是2月4日;1994年是狗年,春节是在1994年2月10日,立春在2月4日,狗年也没立春。
所以,每逢阴历的有闰年,这一年就有13个月了,则下一年的春节推迟到公历2月4日立春节气之后。(作者:谢在永)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