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财办副主任陈锡文说,只要有机会,他就反复强调,越是去年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的形势好,今后增产增收的难度就越大。
这个结论有一大堆论据作支撑。2004年,政策好、人努力、市场旺、天帮忙,我们才取得了粮食总产量超4550亿公斤、农民增收幅度6.8%的好成绩。但从多年的经验看
,这四个因素集中到一起,并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并不常见。天气就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如果没这么好的天气,我们是不是还有2004年那样的增产能力?这是一个沉甸甸的问题。
粮食增产无外乎两条路,一是扩大播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2004年,由于政策好,农民积极性较高,因此,粮食播种面积从2003年的14.9亿亩增加到15.2亿亩,今年期望扩大到15.5亿亩。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播种面积,难度越来越大。怎么办?只有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单产,以潜力换土地。
我们的农业增产潜力有多大?资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仅为40%,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很弱,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和水浇地仅占39%,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历史最高水平正常为4900亿公斤。然而,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低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在4650亿公斤左右。
2003年我国粮食之所以陡降100亿公斤,重要因素是3个产粮大省灾情严重,减产150多亿公斤,可见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程度之深。因此,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种田水平。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对粮食生产挖潜补缺,必将有一个新的推动。
当然,说“潜力换土地”,是希望通过对土地的深度利用,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这首先要强调严格保护现有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挖掘土地潜力。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张毅)
特约编辑: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