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宝华
正当外资在开放后的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上大肆跑马圈地时,一场对中国城市燃气市场的争夺也在悄然展开。昨天,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与印度燃气公司签订共同开拓中国城市燃气市场的意向书。之前,新加坡燃气公司、韩国天然气公社已与中国燃气签订了类似意向书。而抢占城市燃气市
场的最终意图是争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天然气市场。
外资纷至沓来
昨天,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与印度燃气公司签订意向书,印度燃气公司将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认购中国燃气10%股份,并且至少在两年内都会持有这些股份。
根据协议,中国燃气和印度燃气还将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合资公司将在中国经营、管理天然气管道网络,并通过这些网络销售天然气;建造、经营及管理长距离天然气或其他能源输送管道,而且还将销售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或者其他能源。
在此之前,中国燃气已经与新加坡城市燃气公司、韩国天然气公社签订了类似合作意向书,内容均涉及出售股份,同时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据了解,除了上述投资者外,日本东京燃气公司、英国燃气协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总公司也有意入股中国燃气,并且都与其进行了接触。
“都是外国公司主动联系中国燃气,外资希望能够提前占领市场,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中国燃气香港总部的张炜说。
借助中国燃气
在上述外国公司进入中国燃气市场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中国燃气作为“跳板”和合作伙伴。
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燃气是一家利用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天然气专业公司,目前在中国内地投资50多个天然气管网项目,在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沿线和北京周边地区拥有25个城市和地区的天然气专营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专家分析认为,与中国燃气这样的成熟企业合作,可以大大降低外资进入中国燃气的风险,而且可以借助中国燃气已铺就的网络,中国燃气的确是块很好的跳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燃气在内地部分合资公司已经向独资转化。去年5月,中国燃气收购了淮南燃气公司在淮南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30%的股份,从而将淮南中燃变为中国燃气的独资子公司。今年1月,中国燃气又在南京成立了独资公司。此举意味着,外资参股后,将只与中国燃气一起分享收益,而把地方燃气公司排斥在外。
静候市场开放
外资进入中国城市燃气领域只是第一步,这些事先打好的基础将有助于在中国天然气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中更加游刃有余。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表示,随着中国提高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城市燃气市场大有可为。而在新一轮城市公用事业的改革中,城市燃气设施的建设急需资金,这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打基础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告诉记者,发改委2004年底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大中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经营目前仍属于限制类投资产业,而且要求中方控股,但不排除未来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可能。
去年9月20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高峰论坛上,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促进油气领域的对外开放。天然气勘探开发、城市天然气终端销售、天然气发电、油气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石化工业等六大领域都欢迎外资进入。其中,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全环节对外资开放,城市管网建设不设投资比例,外商可以独资。尽管进一步开放上没有具体政策出台,当时张国宝的表态已经为开放提供了证据。
外资进入中国天然气领域,是否会对中国本土企业形成巨大冲击呢?中国能源网的专家韩晓平分析认为,目前,外资的大举进入暂时还不能形成整个产业链的优势。首先是部分政策仍未放开,比如长距离输气管道的建设仍由大型国有企业牵头来进行。其次,外资目前进入的仍是终端市场,并不掌控气源。而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天然气供应商本身在开采、运输和储气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且它们已经开始深入终端市场,中国石化入股中国燃气、中国石油成立燃气公司就是例证。这些都将牵制外资的发展。
特约编辑: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