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在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明君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163.8亿元,增长16
.8%,超过计划3.8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5亿元,增长28.5%。
(二)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9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1%;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1494千瓦时,下降1.1%。通过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动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积极变化。积极实施“城乡互动”战略,落实扶持农业各项政策。初步预计,五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增长20%。五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增长12.1%,增速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粮食总产扭转了连续五年减产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232.3万吨,增长4.6%。
(四)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2004年初确定的30个近期产业集群项目,积极推进“四大产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已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的项目有22个。
(五)奥运和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奥运建设全面启动,北船重工公司搬迁已经顺利完成,奥帆赛比赛场馆水上和陆域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的水域治理、其他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市政府重点办好的17件实事顺利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六)特色经济迈上新台阶。“区港联动”试点获国务院批准,马士基中国北方总部落户我市,港航产业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迈出历史性步伐。旅游经济实现“三突破”。节会经济迈上新台阶。支持培育了一大批新兴品牌和历史品牌,全市品牌数量达到了189个。成功举办了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等一系列节会活动,带动节会经济迅速发展。
(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累计进入改制退出程序的市属工交企业398户,改退率达到75.5%。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10亿元,增长18%;上交税金28亿元,增长22%。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实现外贸进出口(不含中央、省公司)243.3亿美元,增长39.3%,超过计划24.3个百分点。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就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
同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部分大项目进展速度不快,高科技项目相对较少,区域内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二是商务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资源约束矛盾突出。四是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实力较弱。五是部分行业和领域改革滞后。
二、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的建议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为:1、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70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23亿元,增长1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9亿元,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82亿元,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0亿元,增长14%;6、外贸进出口总额(不含中央、省公司)达到300亿美元,增长23%。其中,外贸出口(不含中央、省公司)167亿美元,增长20%;7、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6亿美元(新口径),增长20%。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利用内资240亿元,增长25%;8、旅游总收入达到251亿元,增长21%;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00元,增长10%;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5元,增长7%;11、实现城镇就业人数12万人,新增就业4万人,增长6.7%;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1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确保完成2005年计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更好地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分析,跟踪重点领域和重点商品市场变化,及时采取调控措施。搞好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力争新上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加强土地挖潜、调整和节约,着力盘活存量土地。继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建设电力基础设施,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压力。重视价格调控。加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调度供应。研究编制“十一五”规划。
(二)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按照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培植一批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构筑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抓紧推进国家规划布局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争取国家有关大企业来青岛投资。抓好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实施大企业、品牌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
(三)深入推进城乡互动,积极发展郊区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植郊区配套产业。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取消征收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困难乡镇转移支付力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稳定。
(四)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产业加快转移的趋势,实现经济国际化的新突破。狠抓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群招商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提升利用外资的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培育招商引资新载体,设立和建设台湾工业园。优化商务环境,降低综合商务成本。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发展境外投资。加大引进内资力度。扩大进出口贸易。
(五)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平稳快速增长。规划建设一批战略性工程。优化投资结构。搞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着力搞好项目布局规划和衔接,确保扎实有效地推进项目。加强项目监督检查。
(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需要,突出发展物流、旅游、金融等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会展、中介等新型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一是突出发展物流业。二是突出发展旅游业。三是突出发展金融业。四是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五是以大项目和大企业支撑服务业发展。强化政策支持。
(七)积极开展“两创一迎”活动,大力推进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文化名城建设。适应群众文化发展需求,支持建设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积极争创国家文明城市。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加快“平改坡”工程进度。实施城区亮化工程。加强城市管理。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市人大通过的规划要求,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迎办奥帆赛。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和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进一步扩大重点监管企业范围。加快国有特别是党政机关所办宾馆、饭店的改革改制。完善投资体制改革。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区市和乡镇政府机构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培植税源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研究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减轻民营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民营资本与国有、国际资本融合。鼓励留学生和企业科技人员、大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每年增加50户以上。构筑民间资本创业平台。继续实施“小老板”创业工程。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重视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继续推进科技将才工程。启动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广秸秆发电、沼气利用等技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鼓励开发节能型住房、节约型产品,倡导节能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就业,全年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保持10000人以上,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重视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改善城乡居住条件。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清理拖欠职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