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文宁
10天前,国家环保总局以“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这是《环境评估法》实施后,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规开工项目。此举一出,舆论惊呼中国刮起了“环评风暴”。
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为国家环保总局捏一把汗。因为被叫停
的项目大多投资巨大,有的已经被有关部门立项,国家环保总局此次行动必然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会不会遭遇来自各方的顽强阻击?既然一些地区和企业置国家“必须有序发展的要求”而不顾,那么,国家环保总局能够阻挡住一些人上项目的热情吗?国家环保总局会不会闹得骑虎难下?而“环评风暴”会不会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1月25日,有媒体报道说,30个被叫停的项目中,22个已停工。1月26日,《中国青年报》一则题为《8个违规建设项目尚未停工》的后续报道说:“没有停工的8个项目包括中国三峡总公司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和三峡工程电源电站。国家环保总局发出叫停令后的两三天,中国三峡总公司就发表声明,否认上述三个工程‘违反环境法律法规’。”而国家环保总局则表示,2005年,环保部门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将会更加严格———“环评风暴将更加猛烈”。
值得注意的是,“环评风暴”初起,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即积极回应媒体,充分表达对建设项目严格环境管理的决心。1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以《“环评风暴”不会不了了之》为题刊发了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专访;1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向媒体表态:“2005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只会更加严格,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未批先建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建设,依法处罚;要严厉查处环境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形成违法必究的执法氛围。”应当说,国家环保总局的姿态又一次激发起公众的关注热情。其中,媒体的强烈关注无疑凝聚着一种看不见的监督力量,这种力量对营造“违法必究的执法氛围”显然也是大为有益的———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特定现实状况下推动某项工作的重要一步。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环保总局除了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强调从源头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关系之外,也非常重视赢得公众舆论的支持。而事实上,这些举措都有了积极的回应。比如,本报1月21日社评《环保法律法规不能成为摆设》以及《文汇报》《环评岂是橡皮图章》等一些评论文章,都明确地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至少,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促成环保意识在全社会的进一步确立,当是极为有益的。
当然我们深知,无论是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还是公众舆论,在目前情形之下,尚缺乏实实在在的刚性制约力量,有时仍显出某种无奈。为此,有媒体指出:“环评风暴”的核心应是责任追究制度。在我们看来,这一见解是十分有道理的。
尽管一场“环评风暴”不可能将所有违法违规行径刮个干干净净,不可能使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但我们仍然期待,这场“环评风暴”能够强化方方面面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理念,最终,使《环境评估法》等相关环保法律法规更加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