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但它们在境外的遭遇始终喜忧参半。此间出版的最新一期《环球》杂志刊登题为《中国企业慎走海外扩张路》的文章,介绍了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现将该文摘发如下:
好消息 坏消息
2004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扩
张着实引起了世人瞩目。年终,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旗下的个人电脑业务这一大手笔,为2004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西方人终于发现,正在发力的中国企业家们正把目光投向全球各个角落:石油、天然气、各类矿产资源、钢铁制造、发电公司以及包括汽车、彩电在内的各类消费品制造。这正像美国媒体所称的那样,一些在困境中挣扎的老牌美国公司从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创举中感受到中国企业强大的震撼力。
不过,过去的一年,中国企业海外博弈走得其实很不轻松。好消息、坏消息,还有各种令人难于一时定论的信息纷至沓来。
2004年末,IBM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PC业务财务报表显示,联想集团吐血12.5亿美元现金(不包括要承担的5亿美元债务)接盘的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3年多来累计亏损高达9.73亿美元。面对巨额亏损数字下的大手笔并购,人们为中国企业家们如此开局的“世界制造”捏着一把汗。
泛滥的经济“爱国”思潮
从理论上讲,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是世界潮流,所有人都将受益于WTO框架下的自由贸易流通安排。不过,国际自由贸易的理论安排从没有被很多国家的领袖人物当成一回事。目前泛滥的经济“爱国”思潮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后,《纽约时报》的文章就劝美国人以购买戴尔电脑的方式来“爱国”。《纽约时报》的佐证是,在美国,除了戴尔,没有哪家电脑厂商在本土进行生产了。很久之前,惠普就已经将电脑组装工作外包于他国,IBM也走了。而戴尔正相反,他们在美国拥有3家组装工厂,每家组装厂的面积都有6个足球场那么大。正由于这些原因,戴尔公司被美国少数媒体视为正宗的经济“爱国”主义标杆。
海外扩张的警钟悄然响起
说起来,世界主要经济国家目前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是结构问题。但是,西方经济国家的政客们并不这样想。他们不断用“爱国”思想教育本国百姓,致使经济“爱国”思潮近年来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日益盛行。2004年发生在海外针对“中国制造”接踵而至的恶性案件确实为中企海外扩张敲响了警钟。在这一年,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巴西中企的工潮、首钢公司败走秘鲁、上汽在韩国遭遇工人示威、中国员工海外频遭绑架……“中国制造”步入世界走得多么艰难。这一切不但令我们那些匆匆忙忙接轨国际的内地企业家们感到困惑,就是常年生活在西方国家、颇具实力的香港著名企业家,面对当今的世界有时也找不到感觉。
值得重视的“洋工会”
在很多国家,工会的政治影响都非常强大。就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中国五矿集团欲出400亿人民币巨资与加拿大诺兰达公司进行排他性全面收购的谈判,很多人都在提醒中方,诺兰达经常发生员工罢工,必须谨慎评估交易风险。这种来自国外“洋工会运动”的风险警示并非多余。罗兰贝格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寻求向北美和欧洲发展,以寻找新市场和新技术,但是他们的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内地企业不太可能再次遇到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高速增长,因为这些内地企业尚未积累到应对海外市场的足够经验。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人才问题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