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煤业、重点项目、科技”三位一体的战略突破,科学严密的管理——
记者印象
兖矿集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齐鲁大地共同写就的一部“大书”。阅读兖矿,得到一种诗意的震撼。
读兖矿,自然要首读耿加怀———集团董事局主席
、党委书记。2005年1月末,省“两会” 期间,记者多方联系,酝酿近两年的采访得以如愿。
兖矿的内涵深厚,兖矿的“掌门人”耿加怀亦如是。但在采访中,耿加怀却自然流露出一种温文尔雅的低调:他的谈话中时常出现“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慢了就是后退”等词语以及类似的表达,更多的时候是在研判兖矿发展中伴随而生的问题、不足,期盼兖矿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紧迫感、责任感溢于言表。
疾行在“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的道路上,兖矿自信而执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法乎其上”的兖矿定会登临“大而强”的理想高地。
◆导报记者李隽通讯员张大华 陈伟济南报道
从可持续发展关键点出发,规划战略
记者:耿主席,你好。虽然是第一次采访你,但对你心仪已久。2003年夏天我去淄矿集团采访,虽然当时你调任兖矿集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淄矿集团上至总经理,下到普通员工,依然高度评价你在淄矿工作期间的发展思路、管理方法、工作措施。从那时起,我便产生了采访你的想法。当时想问的第一个问题,现在终于能够得到答案了——在兖矿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你规划战略发展思路的出发点是什么?
耿加怀:感谢淄矿全体员工对我的评价和信任。
淄矿是我长期工作的地方,对那里充满感情。淄矿是个老矿区,开采时间早,煤层薄,资源已经基本枯竭。在淄矿工作期间,我和集团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上下一心,通过实施扭亏脱困、加快新矿区建设、产权改革等措施,加快企业发展,使淄矿重新焕发了青春。
来兖矿工作,是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兖矿是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到这样的企业来工作,自己感到责任重大。来到兖矿,首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企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兖矿规模大,采煤机械化、现代化水平高,拥有上市公司这样一个融资平台,社会信誉度高,多年来经济效益比较好,特别是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职工队伍。兖矿几届领导班子成员为此殚精竭虑,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对他们怀有深深敬意的同时,我时刻鞭策自己,要求自己一如既往,不懈努力。
在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上工作,如何结合兖矿实际,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与兖矿“身份”、“地位”相符合的贡献,是非常重大的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从关系到兖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出发,规划发展战略。
记者: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你总是强调全体兖矿人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定打造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持续发展既排近忧,又解远虑。你认为关系到兖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是什么?
耿加怀:新的形势下,兖矿面临着新课题。一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矿井开发—采量上升—采量平稳—采量下降—矿井关闭,这是煤炭企业的必然发展规律。因此,关系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是资源接续、产业接续;不能实现资源接续、产业接续,可持续发展是一句空得不能再空的空话。按照兖矿目前的储量和开采强度,也就能够再开采20年。不作为,碌碌无为,20年以后怎么办?二是兖矿职工人数众多,在册职工10万人,离退休职工2.5万人,加上家属、孩子,整个矿区总人数达30多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资源枯竭,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将十分巨大;第三,兖矿一直处于经营较好的状态之中,即便是在整个煤炭行业处于困境的那段时间里,干部职工也没有感受到压力,因此改革意识淡薄,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不强,这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山东省提前5年实现这一目标,这就给我们兖矿这个国有大型企业提出了全新课题。分析兖矿的资源形势、人员形势、发展形势,要做到与时俱进,使兖矿的自身发展、做出的贡献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处理不好,兖矿就不会有美好的明天。我个人就是失职,就是犯罪。
兖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针对“接续”这个关键点,规划发展思路,勾画发展蓝图,必须义无返顾地“走出去”。一是走出省界、走出国界,大力进行战略资源开发;二是“走”出煤炭这个领域,大力培育非煤产业。“走出去”是一种接续、一种持续,是对今天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记者:从谈话中可以感受到,你对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有着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为什么会这样?
耿加怀:发展是兖矿兴旺发达的第一要务。兖矿当前面临的问题,大多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就要被淘汰。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过去十几年我们发展比较快,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最近几年,一批煤炭企业迅速崛起,在国内排行中,兖矿的产销量排名已经滑到了第4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发展,我们的排名将不再是第4位,将会加速下滑。要想不落后,要想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这是唯一的出路。这既是我们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果的具体检验。
我在淄矿工作过,亲身经历过资源枯竭的危机、经受过资源枯竭带来的痛苦,所以危机感更强烈,主动规避这种风险的意识更强烈。因此,我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提醒自己未雨绸缪、科学规避,和全体兖矿人一起通过执着的努力,为兖矿20年、几十年、100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全面协调发展最和谐处切入,实现突破
记者:无论是各项经济指标,还是发展势头,2004年都是兖矿发展史上最好的一年,呈现出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度增长、煤电铝以及煤化工主导产业加快形成、战略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等10大亮点,您如何评价2004年兖矿10大亮点?
耿加怀:这10大亮点是我们兖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3个亮点”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延伸,是为了鼓舞全体兖矿人士气,对一年来工作的提纲挈领的总结。我们的确做了一些工作,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一直在努力,会一如既往地努力。
记者:高新技术产业、外经外贸、民营经济“3个亮点”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此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兖矿,“3个亮点”有什么突出表现?
耿加怀:在我们兖矿,两大亮点比较突出:一是高新技术,二是外经外贸。民营经济有进展,但是不突出。在这个方面,我们兖矿正在根据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实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相结合,与挖掘内部市场潜力、鼓励职工自主创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矿区民营经济。要求所属各单位由主要领导牵头,分年度制定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并做到责任、人员、机构、奖惩“四落实”,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同时,我们将把鲁化、兖州煤机厂作为试点,探索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兖矿民营工业园的具体途径,赋予优惠政策,盘活闲置资产,辐射、带动矿区民营经济发展。
记者:耿主席总是不谈成绩,只谈不足。“煤业、重点项目、科技”是兖矿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突破口?
耿加怀:煤业是兖矿立足、发展的主体,兖矿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个主业有优势,发展得比较快。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要以兖矿多年积累的技术、管理、信誉为依托,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战略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做大做强主业。
拥有煤炭资源是基础,是前提,如何利用煤炭资源,则是兖矿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矿区长期做大做强的根本性问题。过去煤炭采出来、运出去,用来发电、取暖,卖的仅仅是初级产品,附加值很低。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即使拥有再多的储量也有采完的那一天。所以我们从长远发展出发,未雨绸缪,在煤炭产业的鼎盛时期,积极培植接续主导产业,即煤化工、煤电铝两个主导产业,分别形成两条每个节点都产生附加值的循环产业链条,为子孙后代搭建一个可供依托、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平台。经过发展壮大,兖矿将成为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
记者:三者协调发展、协同突破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重点项目、科技如何在突破中发挥作用?
耿加怀:围绕煤业、煤化工、煤电铝三大主导产业,我们兖矿实施了重点项目战略。一是开发煤炭战略资源,扩大产能规模,在省内的巨野煤田,在省外的贵州、山西、陕西等省区,在国外的澳大利亚,我们都有重点矿井项目陆续建设、投产,目标是到“十五”末,省内产量达到5000万吨,省外产量达到5000万吨。当然,这是中期目标,我们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二是通过建设20万吨醋酸、200万吨焦炭、50万吨甲醇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煤化工产业将逐渐完善,形成规模产业链,发挥主导产业作用。三是煤电铝产业链,我们依托本部煤电综合优势,拉长产业链,发展铝品深加工和电力产业,我们的科澳铝业是与澳大利亚合作经营的国内第一家大型煤电铝联产企业。
项目是产业的内容,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做大做强。而要做好项目,没有技术,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前景就会十分渺茫。可以这样说,如果兖矿不具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综采放顶煤核心技术,就不可能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去采煤。加快技术研发,实现技术突破是企业加快发展的题中之义,技术将成为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必须超前研发、超前储备,为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做大做强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谈到科技突破,我们兖矿的3项重大技术在去年研发成功。一是国家“863”项目——自主研发的煤炭液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万吨级中试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强度和产品质量优于国外同类装置,覆盖关键技术的8项专利已经申报,这项技术对改变我国高煤少油的能源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建成中试装置并取得试验成功;三是研制成功新型两柱掩护式放顶煤液压支架,自主开发出9种型号的液压支架,实现了系列化和批量生产,巩固提升了兖矿在综采放顶煤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这样的核心技术的突破,将在实现战略突破中起到“催化剂”、“助推剂”、“燃烧剂”的巨大作用。
记者:在2005年的工作思路中,你重点强调了要增强“机遇、危机和创新”3个意识。机遇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危机?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耿加怀:兖矿做大做强的路还很长,发展是硬道理。
从国家来说,战略机遇期大约是20年。国家宏观战略思路是我们兖矿微观把握的根本前提。国家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包括兖矿在内的所有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预期。兖矿人必须牢牢抓住机遇不放松。
在机遇面前,大到省市之间,小到企业之间,大家都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还是那句话,不发展会落后,发展慢了也要落后,惟有发展得快才是发展,才具备条件、实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兖矿人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市场始终产生着变化,只有与时俱进,始终围绕变化着的、变化了的市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适应变化、满足需求,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观念上要创新、思路上要创新、体制上要创新、机制上要创新、管理上要创新、文化上要创新、技术上要创新、产品上要创新。不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就要被市场淘汰。兖矿人必须强化创新意识。
从企业发展最需要处入手,夯实基础
记者:兖矿拥有许多第一,许多名列前茅;有非常好的效益,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你和兖矿人却谦虚地说:兖矿还不强。基于怎样的认识,你们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耿加怀:刚才谈到过,兖矿是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的的确确,兖矿在管理上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在经济活动中取得过许多第一,这表明了兖矿的水平、优势和实力,说明我们兖矿人坚持弘扬“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第一都是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评价,“第一”非常美好,但是不代表未来,甚至不能够代表今天。市场经济不进则退,进步慢了也是后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兖矿有许多优点、许多第一,但是还不强;只有时刻鞭策自己:“我还不强”,兖矿才有可能、才更有动力登临“大而强”的理想高地。
记者:那么,你怎样理解“大”与“强”的关系?兖矿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何在?
耿加怀:光大不强,等于不大;只有先做强,才能做大,才能“大而强”。
经过兖矿人的努力,兖矿现在具备了一定的做大做强的优势和基础。我认为,兖矿做大做强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核心在于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下大力气进行核心技术开发。
企业是人做的,事情是人干的。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有高层次的人才。在这方面,兖矿一班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近年来,兖矿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育了一支素质过硬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通过社会招聘等形式,从国内外引进煤化工、冶金、国际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专家级人才35人;通过出国培训、举办国际职业经理高级培训班等形式,培养高层管理人员1190人;通过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技术攻关,培养博士6人、硕士97人;通过开展高产高效矿井人才培训工程,培养技术工人23000人。
拥有了高层次人才,还要加大投入,重点围绕支柱产业,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核心技术的研发。仅在2004年,我们投入的科研经费就近两亿元,3项重大技术研发成功。
去年年底,我们召开了高规格的兖矿集团第十三次科技大会,盘点了“十五”以来的科技成果,令人振奋:累计完成重大科技成果271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70项,先后有8项成果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10大科技成果;承担国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12项,为国家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劈开了新路;申请专利72项,50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获得澳大利亚专利,1项被评为2002年度山东省十大专利发明,2项被评为山东省专利金奖和创新奖。特别令我们兖矿人自豪的是,我们兖矿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拥有水煤浆气化和粉煤气化两项尖端核心技术的企业。这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支撑兖矿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记者:耿主席的介绍,让我仿佛看到“大而强”的兖矿正如旭日喷薄而出。就企业而言,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在兖矿的企业管理中,准军事化管理似乎处于“纲举目张”中“纲”的地位,你曾经这样说:“以准军事化管理为契机,全面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耿加怀:兵者,国之大事也;安全,矿之大事也。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天字号”的大事。高危行业,一天24小时地下作业,范围广、岗位多、重装备大,面临着各种各样自然灾患发生的可能。因此,煤炭行业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但任何规章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要杜绝人为隐患、责任事故,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作保证。实践证明,准军事化管理是一种适应高危行业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我们必须坚持,必须“纲举目张”,辅助其他相应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安全生产。
记者:去年,兖矿进行了全员军训,收到的效果如何?准军事化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耿加怀:效果非常好,大家体会很深。全员军训有8万名职工参训,军事体能训练、部队优良传统教育、组织纪律性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用军训这种方式,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深切的感受。这是我们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准军事化管理只是手段和方式,是强化执行力、服从力教育,提升员工自动自发,重视小事,关注细节自觉意识的载体,目的是按照“工作有标准、岗位有责任、管理有制度、操作有程序、考核有依据”这一目标,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流程的全面优化,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记者:可持续发展,“煤业、重点项目、科技”三位一体的战略突破,科学严密的管理,兖矿一定能够“聚变”出核心竞争力,早日将兖矿的旗帜插上“大而强”理想高地的峰顶。谢谢耿主席接受我们《经济导报》的采访。
耿加怀:谢谢。
企业简介
兖矿集团坐落在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目前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50余家,产业以煤炭为主,融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建筑安装、机械制造、运输、贸易等为一体,2004年总资产328亿元,销售额228亿元,利税49.4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7.75亿美元,出口创汇6.62亿美元。控股企业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香港、上海3家股票交易所上市,连年进入“中国上市公司50强”。
充矿集团先后完成矿区开发建设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对置式多喷嘴气化炉技术、水煤浆制造技术等居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特别奖”、全国质量管理奖等国家级荣誉;主要产品“兖矿煤”是“中国公认名牌产品”,在日本市场免检;集团公司及其属下23家企业通过ISO一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一14001环境体系认证。兖矿集团被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评定为AAA级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员工中有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兖矿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先后有十几位领导人莅临兖矿视察和指导工作。1999年7月,江泽民高度评价了兖矿的改革;2000年6月,朱镕基称赞兖矿是中国最好的煤矿;2001年10月,吴邦国视察兖矿,寄望兖矿建成“一个主体、三个基地”(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商品煤供应基地、出口煤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在中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中挑大梁。2004年10月,温家宝在京召开企业界人士座谈会,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耿加怀出席并发言。
总体发展思路:
做强煤炭主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走出去开发外部资源,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创新机制,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
发展规划目标:“122546”
通过努力,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1:煤炭生产经营规模1亿吨/年以上;22:———煤炭液化油品产能200万吨/年,甲醇产能200万吨/年;54:投资400亿元,期末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焦炭产能400万吨/年,电解铝系列产品产能40万吨/年,醋酸产能40万吨/年;6:实现利税60亿元。
“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2003~2006年):巩固拓展煤炭主业,着力培育接续产业,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具有较强自我生存能力的产业、产品格局,以及适应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第二步(2007~2010年):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升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规模,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全面实现“122546”的战略目标。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