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月29日专电(记者李仁虎、偶正涛)搬进合肥市郊"梦园"新居的周女士,日前下决心不再"持币待购",想买一辆轿车,几经比较她选择了芜湖出产的"奇瑞·风云"。等到奇瑞经销商处交款才发现,新车可望不可及,最少一周后才能拿到产品,而且还不能保证有挑选的颜色。
新年第一月,奇瑞轿车悄然热销
,是不是2005年中国车市转暖的先兆?有专家分析,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导致汽车产业的发展,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阶段,包括轿车工业在内的重大装备工业、消费电子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等,有超常发展,属正常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和韩国、日本及我国的台湾,都有过类似经历。
而去年的车市骤冷,是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轿车消费政策、WTO带来的关税递减预期等市场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导致一批私人购车者持币待购。据估计,2004年待购轿车将在本年度释放的数量可能有40万辆左右。由此看来,尽管2005年仍有持币观望的因素,但汽车市场总的消费量还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近几年,中国轿车工业在奇瑞、吉利、哈飞等民族品牌企业的冲击下,"以洋为主"的局面基本打破。据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到2003年下半年,由于奇瑞QQ和吉利、哈飞等国内汽车企业的高性价比产品,已将曾为洋品牌一统天下的中国的6万元以下家庭轿车市场逐步收复。洋品牌垄断不再、市场逐步复苏,是不是国内轿车生产者、销售者都可以分一杯羹?消费者会不会有更多的高性价比轿车可买?记者近来多次采访奇瑞集团总经理尹同耀、佳景汽车设计公司负责人唐刚等轿车专家和部分销售商,普遍认为,2005年车市将"苦乐不均"。
首先,一浪高过一浪的降价潮使部分引进车型无利可图,赔本赚吆喝的企业难以为继。以奇瑞QQ为例,年前降价之后,最低配置销售价已低于3万元。但国内市场上合资或引进的可比车型,成本一般都是5万元左右。"为占市场、挤对手可以贴本销售一部分,老是那么做能顶得住吗?"对轿车市场颇有研究的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反问记者。据了解,一般引进一个车型需要4000万到3亿美元不等,这些钱最终要摊到每台车上,由消费者支付。在挑选余地大、国内外车市透明度高的前提下,浪得虚名、价格虚高的轿车,2005年仍是难熬的岁月。
其次,汽车集团的合资品牌仍有一定的优势。国内几大汽车集团的合资品牌轿车,品牌认知度高,有规模效应,加上长期市场培育,在国内车市中居优势地位。奥迪、宝来等新年价格不降反涨,就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成熟的民族品牌轿车将是冲高的一年。奇瑞等民族品牌打破了轿车生产神话和国内车市的价格坚冰,其自身也在市场磨砺中成熟、发展,民族轿车工业相对灵活的机制,使得民族品牌将在2005年得以进一步壮大,主力企业甚至有能力冲击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