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复印件大流行直击教师讲义“十年一贯制” 每门课的笔记都要复印两个版本,对照着看
一个“笔记版本学”的幽灵,正在各高校徘徊。
山东大学的小朱正在发愁,期末考试在即,她的笔记却“不知传到了谁的手上
”。每到考试季节,她都会为笔记的事而烦恼。因为从不逃课,加上写得一手好字,她的各科笔记总是同学追捧的对象,来借笔记的同学络绎不绝,让她疲于应付。她曾在复印点看到自己笔记的“翻版”又在被人复印。
2005年1月8日,北京大学未名BBS的某系版面上出现了一篇名为《02级复印他人笔记的同志们请注意了》的帖子,发帖者称室友复印的某女生笔记中有明显错误,而“此版本的笔记在男生中似乎流传颇盛”,并提醒大家注意自己所用的“笔记的版本”。另一名同学则在跟帖中表示惊叹,因为他“经过仔细比较,认为这是相当不错的一个版本”。
刚用复印的笔记对付完考试的小韩,内行地介绍了笔记版本的选择“攻略”。详细和字好认是基本要求,但每门课的笔记都要复印两个版本,对照着看比较放心。
记录者从不逃课是某个笔记版本流行的第一要义
字迹工整又记录详细的笔记尽管受到青睐,但记录者很少或从不逃课,才是一份笔记流行的第一要义。大三学生小杨深谙“好、快难以两全”的道理,她和同学们用的笔记版本,记录十分详细,“基本就是录音机”,有些老师在课上随口引申的话也被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
但麻烦随之而来———为了核实一个过于潦草的句子,她经常需要和同学讨论,或者翻看参考其他“民间版本”,如果这句话被别人缺省了,那么这个句子可能就成了“公案”。
经过几次甄别,各专业都会形成自己的“善本”。比如“孙版”,作者是一名孙姓女生,记录翔实,总是要比别人的厚出一半。有一个宿舍,6个人有5个人用“孙版”。
平常缺课又要应付考试是“笔记版本学”流行的原因
应付考试是版本学流行的惟一原因。北京大学一名研究生称,他现在完全没必要复印笔记,因为“没有考试了”。与之印证,另一名已毕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因为她读研时还有考试,所以她那时仍然要借同学笔记复印。
由于经常逃课,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在考试前,借同学的笔记突击复习。首都师范大学一名教师向记者证实,他曾经在监考一门法律课程的考试时发现,全班同学都是用同一版本的资料,也就是某一同学的笔记。他认为,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或者逃课,而是在考前复印笔记来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很不正常”。
“老师在上面飞快地照本宣科,我们在下面手忙脚乱地记录,有时候稍一走神,发现再也接不上了,只好课后看那些有记录天赋同学的笔记。”更多的学生不承认借笔记复印是因为逃课。许多人自己也有笔记,但还是收集“流行版本”,为了防止遗漏。甚至在比较不同的记录中,找到“考据的乐趣”。
学生热衷复印笔记的责任主要在教师,连讲笑话的时机、“抖包袱”的方式年年一样
首师大的另一名教授认为,出现“笔记版本学”这种不正常现象的责任主要在教师。很多教师用记忆性的考试方式考查学生,因此学生认为,只要背好笔记,就可以对付考试,于是复印笔记、背笔记就成为了学生的考试“第一取向”。
为了保证学生都来听课,一位专业课老师宣布,期末开卷考试只考“课上讲过的”。但后来他发现自己不得不补充一句:“复印笔记不得带入考场。”
一部分教师不注意及时更新知识,年年都重复一套讲义也是“复印笔记”得以流行的原因。北大毕业生小蒋回忆,读本科时,一位文学史老师的课十分精彩,同学们都十分爱听,有一次大家听他在课堂上讲了一件趣闻,一起开怀大笑。结果课后他们与师兄分享这一笑话,发现师兄们也听过。再一比较,竟然连讲笑话的时机、“抖包袱”的方式也一模一样。继而发现,从前的笔记和现在老师的讲述内容鲜有区别。当然,大家还是很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不过从此以后,师兄们尚未销毁的笔记就出现在课堂上,有人对照着笔记听讲、复习。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程恭让认为,要使复印笔记的现象消失,需要完善当前的考试机制。应该考虑改进当前的考试手段,传统的“白纸黑字”考试方法单一陈旧,应借鉴现代技术手段和西方大学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采取论文等方式,来改革我国目前的考试机制。
《02级复印他人笔记的同志们请注意了》的帖子最后是一段警诫之语:“望大家使用笔记尤其是复印他人笔记能深思、明辨而慎取之,方可免遭误导。以后复印笔记应注意选择精善之本为底本,取诸本加以参校,谨防以讹传讹,流毒弥远。”这段关于“笔记版本学”的技术性探讨里,并没有涵盖更长远的忧虑。
前一门考试刚一结束,小蒋就用复印的笔记做后面复习的草稿纸。毕业刚半年的他说,后来印象深刻的还是自己课上听过的、记过的,复印笔记上的内容,考过之后,再翻看,就觉得很陌生了。
“只要学术性的、传授固定知识的课程存在,笔记的传抄就不会避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教师称,在自己做学生的年代,复印的笔记已经开始流传,只是当时是传抄,而当时的学风比现在普遍好得多,可见复印笔记不应该单纯从道德、风气的层面上来对待。当一种行为成为风气,必定有其外在原因。
作为教师,他承认,有些课程自己每年固定讲授,因此备过一次课,以后往往不愿意做大的变动。有时候自己做的讲义,“敝帚自珍”,觉得可以一字不易,时间久了,每年讲课套路都差不多,学生反应也一直不坏。
作为文科教师,他所讲授的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并不快,因此除了有时补充一些新的学术论著内容,多数知识完全可以通过书本的方式教给学生。他的许多前辈兼同事,自己的讲课内容经过积累和完善,都正式出版为教材,有的还在各高校通用。而这些同事讲述的内容甚至不如书本上丰富和完善。他认为,复印版笔记的性质,和那些教材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传播方式把印刷变成了复印。
他也认为,这样的现象毕竟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但他并不认为通过个别老师的努力可以消除。“只要这种学术性的、传授固定知识的课程存在,笔记的传抄就不会避免”。他认为,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甚至进而在教学层面上就解决这个问题。他举例说,现在有些经济类院系的教师,将讲课内容做成讲义发放给学生或放在网络上,供人下载,这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办法。
(记者 张伟 实习生 李福兰)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