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果说,马自达以前在国内轿车市场只能称为小打小闹的“游击队”,那么,今天它与一汽轿车的深度本土化合作,就将成为多元化“武装到牙齿”的多国“空降师”。
1月7日,马自达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长安汽车集团共同宣布:中国政府最终批准三方合作在江苏省南京市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立整车制造厂。
早在半年前,由长安福特在南京的办事处希尔顿酒店通往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班车就已开通。
1月17日,在一汽轿车Mazda6
2.0豪华天窗版上市仪式上,第一汽车集团与日本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联合宣布双方合资销售公司一事已获得中国政府批准,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将于今年3月初在长春一汽本部正式成立开始营业。新的销售公司将成为国内唯一从事销售马自达品牌的销售公司。而这一消息在16日一汽轿车新明仕上市活动时,就在业界纷传。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技术的马自达”已经不甘只在中国市场做一个技术输出者,在“第一伙伴”一汽的帮助下已敞开双臂,拥抱冷中带热的国内市场了。
Mazda6 2.0豪华天窗版:岂止牵出了一汽马自达联姻
1月17日,北京嘉里中心饭店,在一阵滚滚干冰雾中,一汽轿车Mazda6
2.0豪华天窗版冲向前台,这恐怕不仅仅代表中日双方的发展速度和中高端市场的博弈,可能还会有更多“耐看”的场景不断发生……
用一汽销售公司总经理王殿明的话说,一汽轿车MAZDA6
2.0豪华天窗版是一款目前国产中高级轿车里面最先进的2.0排量产品,它将迅速取得市场制高点,对目前中高级轿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一汽轿车最新推出的这款MAZDA6 2.0豪华天窗版,以全新底盘平台设计配合顶级高科技豪华装备,在造型、操控、安全、节油等方面的表现十分抢眼。
截止1月16日,据一汽轿车MAZDA6品牌市场部销售统计数据表明,MAZDA 6
2.3L豪华型、2.3L技术型、2.0L豪华型三款轿车销量接近4000辆,并且这一数字仍在向上攀爬。
在引进日本马自达先进产品平台的同时,一汽轿车还引进了与国际接轨的售后服务体系。
王殿明说,我们从服务、备品、价格、产品四个层面出发,实施了“CS”提升组合营销策略。一是率先刷新了中高级轿车中期保修承诺,Mazda6是“三年或六万公里”,与日本本土相同;二是两次对备件进行调整,最高调整幅度达68%,其中一部分备件甚至低诹慵旧沓善芳鄹瘢蝗鞘卓泄怠?a
class=akey href=""
target=_blank>召回制度”的先河,成为“尊重中国用户的先行者”;四是全国范围内开展“庆贺两周年、特惠迎新春”活动,一举创下了销售近4000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王殿明说,上市活动后,一汽马自达还将展开为期三个月的“Mazda6 魅.力之旅”,向全国主流媒体提供77台最新款式的产品来试驾。
显而易见,这款车不仅仅对于中高级轿车市场是一个巨大潜在冲击,对于一汽和马自达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更是意义深远。
新车上市发布会后,在发布会现场,一汽和马自达爆出了双方合资销售公司一事已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新闻,合资公司的领导悉数亮相:一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安德武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一汽轿车副总经理付炳锋担任新公司的副总经理、而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由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取缔役专务尾崎清和负责MAZDA
6在中国市场的引入山田宪昭担当。
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约14亿日元),三方初期出资比例为一汽轿车70%,马自达25%,一汽集团5%。作为中国国内唯一从事销售马自达品牌汽车的销售公司,合资销售公司将负责销售现已在中国投放的Mazda6以及今后在中国生产的所有马自达品牌汽车。
一汽集团安德武总经理在阐述这项合作的意义时说,今年一汽销售一举突破100万辆,这是一汽几代人的梦想和积累,也是一汽开展国际合作,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汽和马自达的合作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日两大汽车集团的战略化合作将跨越新的历史里程碑。
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的成立,让之前主要是技术输出的马自达首次走到台前,担当起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角色,同时也标志着马自达进入国内中高端汽车市场的步伐开始全面提速。
与中国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的一汽集团重新架构资本关系,意味着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福特旗下的马自达品牌对国内汽车市场销售渠道的重新整合,同时更加增强了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信心。
千禧年计划和马自达中期计划
1920年成立于日本广岛的马自达株式会社,所生产的汽车产品素以“卓越的设计”、“超群的功能性”、“灵敏的操控性和动力性”等特点而著称,目前在日本国内有2个、在海外有18个生产基地,产品畅销世界140个国家以上。
1996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进行大规模建设的马自达陷入严重的债务圈,在福特的主导下,经过漫长的调整、痛苦的挣扎和一系列尝试,2000年11月,马自达宣布了它的“千禧年计划”。
2002年,在中国市场马自达的产品销售22,979辆,同比增长123%,2003年增长248%,共计销售80,075辆。
尤其是在2004年,在国内轿车市场增幅放缓,竞争日趋残酷的背景下,一汽轿车马自达及一汽海南马自达共计实现销售97,132辆,同比增长了21%。这样的发展规模和数字,说明国内中高档车是市场的稳步升温,是各个厂家的盘中餐。
仅凭借马自达323、普利马和马自达6三款车型,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已接近10万辆,如何解决产能、更多产品的导入以及扩大销售网络,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中方合作伙伴的关系,成为马自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发布会上尾崎清公布了去年制定的马自达中期计划,新的中期计划建立了在中国市场2010年实现生产、销售30万辆,并在中国市场构筑完善的销售体系的目标。新计划的建立是当然是以过去在中国良好的业绩为基础的,然而,目前马自达在日本、北美和欧洲三个主要市场的销售量各为30万辆,可见马自达在中国发展速度不仅仅是大与快的问题,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深度运作践行了与“多国部队”共同发展的攻略与攻势。这样的国际品牌通过福特的运作,实际都透着与它老竞争对手不可避免的直面搏弈。
尾崎清在马自达公司已经服务超过30年,和目前很多马自达的中高层领导一样,在经历了马自达由繁盛到衰败再到新生的过程之后,那种和企业共命运的理念已深埋于心。
尾崎清说,为了实现30万辆的销售目标,马自达要强化三点:第一,扩大和完善生产体系,确保南京新工厂的实施;第二,积极投放新产品,在今后2~3年内,投放新一代包括SUV的8个车型;第三,加强销售体系。和一汽联手,实现统一的销售和市场策划,发展销售网络和实现高效率的公司经营。
至于一汽何时能够制造马自达产品,一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安德武说,一汽和马自达正在探讨中。
南京建厂:站在国际巨人肩头的马自达
利用中国汽车业长子第一汽车集团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马自达的胃口不会小,而提供充足产品的正是刚刚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备案通过南京第二工厂乘用车项目。
去年,蒙迪欧上市不久,长安福特便在南京江宁征地建设第二工厂乘用车项目。2005年1月8日,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备案通过,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和长安集团合作的位于江苏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车制造厂项目投资404554万元,新工厂也是国内首家“中外外”模式投资组建的汽车合资企业,建筑面积为19万平方米,初期年产能为16万台,今后可扩展到20万台。
前长安福特技术副总裁应展望被任命为南京新厂总经理,前马自达公司制造工程部经理荒木正宏被任命为负责新厂生产运营的副总裁,前福特汽车(中国)公司首席财务官李国宝出任新厂行政管理副总裁。
这样的人事架构充分体现了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而一汽轿车则体现运用营销网络迅速漫延商品的主导功能,“两个百年老店加一个共和国汽车长子”的模式前所未有。而幕后的指挥者却是福特中国,美、日汽车大国携手在中国汽车市场进行新的布局。而谁又能看透福特最后要与一汽轿车通过马自达的合作做何样的文章呢?
马自达汽车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井卷久一说:“南京工厂是马自达在华整体业务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通过与长安集团及福特汽车的合作,同时发挥马自达在制造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即将建成的工厂将具有世界级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坚信,新厂生产的汽车既具备高质量和高性能,又充满令人兴奋的驾驶体验,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他们值得拥有的质量水平。”
尾崎清表示:成立合资销售公司、扩大发展生产基地是实现这新中期目标的最重要的举措。
此前通过一汽集团重组海南汽车为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的成立铺平了道路,而新建的南京工厂,不仅使马自达找到了另一家中方合作伙伴,而且使更多的产品导入足以支撑在中国市场欲实现的中期目标。
福特汽车公司负责亚太、非洲和马自达业务的执行副总裁舒明凯说:“马自达加入这个新项目后,我们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从而跨越四个大洲合作生产汽车。鉴于马自达的制造专长和长安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合作各方都将从该项目中受益。”
至于三方关系,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新的总经理山田宪昭说“马自达向中国输出品牌和技术,长安福特和一汽是马自达的两条线,马自达作任何决策都不会偏向某一方。”这如同马自达在国内市场生下一对儿双胞胎,这一南一北的市场却攥在福特手里。不管两家如何盈利,福特都其中有份。
一汽轿车销售公司副总于洪江则表示,在一汽集团内部,马自达已经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和丰田、大众的战略地位是平等的”。
一汽和福特,一个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老大”,一个是世界汽车市场的“巨头”,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自达如何保持平衡来使福特旗下的品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不过,马自达承诺将在2年内投入中国市场的8款新车、30万辆的中期规划目标更能引起一汽轿车的兴趣,而一汽的雄厚资本和诱人的销售网络又是那么的不容忽视。
从“游击队”装备成“空降师”的马自达要在中国市场有一番作为,还有更多艰难的事情要做。而一汽轿车的责任又岂止是在“中外模式”,还有更大的自主品牌要扛!
(《新华每日电讯?汽车周刊》 祝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