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网1月22日讯(通讯员 顾延亮
石其鹏)“一网金哩嗨,二网银哩嗨,三网拉了个聚宝盆哩嗨!”年关上的长岛人哼小调的嗓儿特清亮。咋这般乐呵?年景好了歌就有滋味了喽!
牧“金鱼”哩——水中长出“花花田”
“裙带满海漂哩,海参绕海
礁哩,耕海牧渔种‘花田’呦,咱渔家挣钱胀包包哩!”黑山乡南庄渔民孙长家是岛上有名的老“歌头”,遇上喜事总爱自编自唱一段儿渔谣。
孙老大60来岁,“水里捞食”有30多个年头。唱歌是他的唯一喜好,可乡亲们一连6年没听他开腔了。过去,老孙养殖栉孔扇贝每年总能落下十万八万的收成。自1997年后扇贝连续重灾,赔多收少,一直为财路犯愁的他没了唱歌的闲心。打去年初起,县里投资2.6亿元,扶助渔民调整渔养产业结构,一下子改掉了只靠栉孔扇贝一个品种“坐庄”的老框框,海参和虾夷贝等优势品种成了大伙发家的“金疙瘩”,仅海参和虾夷贝放养量就达到1.08亿个和5.8亿个,海参保苗业户有1000多家,育商品苗10亿多个,收入4亿多元,有的渔户还抓了个年收入200万元的“大金鱼”。
老孙歌多嗑更多:“钱捞多了让俺明白了个理儿,干‘吃海’这行当不能‘一根橹把子抗浪头’,如今俺们水里的杂交扇贝、深水网箱养鱼、鲍鱼、海胆、海带和裙带菜等养殖五花八门,不少鲜活海珍品直接端到外国人的饭桌上,渔民人均年收入有5000元。俺年前卖了700多斤海参苗,挣10多万元,眼下正忙活着向客户提供4000斤海参苗货源,至少还能赚30来万元。俺这只是个小打小闹,人家南隍城村的宋永波搞了个100亩水域的立体养殖,上层挂绳养海带、中层吊笼养海胆,底层播养鲍鱼、海参和虾夷贝,一年闹了个100多万元。这阵听说大伙捞大钱的提神事儿太多了,俺也打起了明春搞多品种养殖的小九九儿,也来个变着花样挣钱。嘿!多年没这么开心了,俺不唱几段就嘴头痒痒憋得慌!”
栽“银树”哩——山顶撑起“风风车”
听着渔谣在庙岛湾里乘船向东航行,打老远就望到群峦上一棵棵抻着脖儿的“银树”。那不是树,是一遛儿迎风旋转的风力发电机。
登上南长山岛峰山北眺,松木参天中拔地而起的20台银色“风车”摇头晃脑地很威风。长岛的渔家爷们大都说话音大歌儿响,打小在渔村唱着渔谣长大的县民营经济局长范先恩,唠起事来就愿跟歌儿连上谱儿:“俺把渔养比作‘渔谣’产业,把风电当成‘山歌’产业。头些年,海岛工业只是‘晾晾晒晒打捆包’的原料型水产加工业,现在的新型工业是‘木舢’换‘钢轮’,风力发电成了海岛生态工业发展的第一取向,陆续同鲁能、华能和印度德里等集团公司合作,投资5亿多元,分别在南北长山岛、砣矶岛、大竹山岛和小黑山岛营运和在建68台风力发电机组,将使长岛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9万千瓦,年利税3000万元以上。”
站在1号发电机下,仰看40多米高的机身,听19米长叶翼呼拉拉地转摇声,范局长显得挺牛气:“凭着风电撑腰,加之‘威哥’牌海参高值补品和渔轮生产技术的出口,去年长岛工业增加值同增长60%多。”他乐滋滋地告诉道,长岛恰好处在渤海海峡,四季风源充足,30多个岛屿组成的月牙型的群岛是风电开发的“聚宝盆”,长岛计划今后三年投资10亿元,岛岛都栽‘摇钱树’,建成10万千瓦国内最大的海岛风电基地,海岛工业的‘山歌’越唱越火越赚钱哩!”他对着风机敞开了嗓门儿:“风车摇摇哩,转来票票哩,山上撒网也能围个鱼跳跳嗨呦……,”那唱歌的精气神流露着长岛人的自信劲头儿。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