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多来,我国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但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福祉,原因是平价药品在医院难觅踪迹。现在,一些医院收受红包、回扣的做法,使得医疗行业面临信誉危机。要想重建医疗行业的公信度,必须从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入手手。
8年多来,我国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涉及8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
药,平均降幅15%。但是,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福祉,原因是医院为获得高额的药品“回扣”,纷纷从厂家选择高价的替代药品。常规的平价药品因此在医院难觅踪迹(1月20日《人民日报》)。
一些医院乱收费、乱检查,收受红包、回扣的做法,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并使医疗行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笔者认为,要想重建医疗行业的公信度,必须从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入手。
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模式,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思路推进的:在政府增加基本医疗服务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以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从现在来看,这项改革虽然打破了公立医疗垄断的局面,解决了公共医疗基础薄弱的问题,但并没有给群众带来期望中的福祉,相反与群众的合理需求之间形成了更大的反差。
在现阶段,医疗卫生领域基本上还是处于以公立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的局面———仅占32%的国有全资医疗机构,承担了全国95%以上的诊疗和住院服务。非公体制的医院基本还属于被吸收、被补充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的优越地位仍是属于体制性和政策性的,而非公立机构以营利为目标好像也是天经地义的。
在这种局面下,不论进行怎样的修补式的改革,仍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医疗卫生的部分领域继续为公立所垄断,社会资金还无法涉足;二是在行政主导下,为了鼓励和刺激社会资金投入,在另一部分领域,政府承认的“合理回报”会演变为对医院高额利润的默许。
这种“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的模糊,造成了经营性与保障性的错位。最终可能使医疗机构不论公有或民营最后都朝向以营利为中心的模式运营,并且为这种模式提升出一种所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新论,这是我们要小心提防的。
笔者认为,可以满足社会各阶层利益要求的公共医疗事业的发展前景应该是这样的: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公立与非公有处于同一个起跑线,按照同样的规则运营,政府的医疗管理部门彻底与医疗机构脱钩,从大包大揽的管理者变为职责明确的行业监管者。医疗专业人才以职业准入和执业层次为前提真正实现社会化,可以在不同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交流。同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所有医疗机构平等的社会公益性和保障性的法律义务与责任,并建立对违法者的严格追惩机制,依靠完善的机制树立医疗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保障。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季子)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