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初一的张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写的一篇周记里,使用了大量让她看不懂的语言:“周末,偶去逛街,遇见GG带着他的‘恐龙’GF,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7456!”
张老师将这个同学叫到办公室,问他写的作文是什么意思?他说,“偶”代表我
,GG
是哥哥,GF是女朋友,PMP是拍马屁,7456是气死我了。如果学生不翻译,年过半百的张老师怎么看也不知其所云。一个有4年网龄的男生说:“我从初二开始上QQ聊天,网络语言使用惯了,生活中还真不好改。”
面对花样翻新的“网语”,一些家长也“很晕”。孩子动不动就“886(拜拜了)”“稀饭”“虾米”地不好好说话,交流起来越来越困难了。一些家长还对记者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学平时说话时使用这些语言,家长一般不会去干涉。但是,要是把这些网络词汇用到作文里就不像话了。
青岛1中学语文教师彭湃介绍,因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有些同学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
学生很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如果一味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让老师、家长很“晕”的网络语言为什么倍受学生青睐呢?记者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采访时,同学们表示,网络语言简洁方便,幽默诙谐,既好玩又充满个性。对于一些声讨网络语言的声音,有些同学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
据了解,目前很多中小学生都喜欢用网络语言写日记。他们认为,这样写成的日记即使被父母看到了,父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既保护了自己的隐私,又少去了很多麻烦。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副校长张根健说,对网络语言要抱宽容态度,不必惊慌。很多语文老师看重的是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对的,它可以保证语言的纯洁性,但这种规范性应该有弹性,应该是动态的。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也应该可以接受。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