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国务院国资委又有了新动作。又有5家中央企业实施重组,其中,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并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并入中国水利投资公司。
国资委成立之初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总数,已从198家减为181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已经表示:2005
年“要力争在推进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因此,新的中央企业重组兼并的大幕刚刚开启。
为什么要兼并重组,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国资委的思维方向一直很坚定:既然中央企业要有进有退,那么在国有企业应该进入的领域里,中央企业必须“做大做强”,而“做大”是“做强”的基础。有多大,有多强?世界500强就是标准。
国有企业是不是越大越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只要是企业,就会有一个矛盾存在:是船大好行船,越大越稳;或者是船大难掉头,风险越大。按照国资委的思路,是先定下一个“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等21个主要业务板块,然后在各个板块里确定一两家骨干企业,以其为基础兼并重组,做大了再说。
其实不管是“做大了再强好,还是做强了再大好”,国资委真正能轻易做到的还只有前者。通过等同于行政方法的手段,将原来难以整合的资源捏在一起,形成合力,自然“做大”也就“做强”了。
这种思路的初衷也不错,往往在一些案例中也能起到实效,但是问题在于“做强”与“做大”终究并非一码事。“大”的意思很好理解,“强”的效果却难以定义。其实“大”与“强”的真正区别,近期的两则爆炸性国有企业新闻就可以做一个最好的注脚。
一个是国有控股的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一个成立才两年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因棉花进口决策失误而出现巨额亏损。对这两件事情的评论很多,理论分析也是见仁见智。两者至少有几个重要的相同点,一是国有企业,二是不可为不大不专,三是都是在企业风险控制上栽了跟头。
为什么这样两家做期货的国有企业出了大问题?为什么用于规避风险的期货交易成了两家国企的最大风险?问题根本所在还是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
因此,可以说抗击风险的能力是一个企业“做强”与否的根本指标。可以想像的是一个企业越大,如果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强,那它遇到风险跌的“跟斗”就会越重。中航油是如此,中储棉也是如此,两个大型国有企业的例子触目惊心。“大”和“强”,谁应该摆在第一位,道理也应该非常清楚。
国有企业在盲目扩张中,除了积累未解决的原有问题,还会积累更多企业长大以后的新问题。企业大了以后,如何防范风险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防范风险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上,没有什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只要是风险管理的制度或人才跟不上了,大家都会出问题。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却难以做到为每一家企业防范住风险,企业在市场上如何操作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防范风险是国有企业自己的事情,因此,也要让“并购重组”成为国有企业自己的事情。要不然,被吹“气泡”一样吹大的国有企业,怎么才能让自身的风险管理跟得上“气泡”长大的速度呢?(程凯)
特约编辑: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