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远处看,青岛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苏州、无锡,差距还在拉大;朝近处瞧,烟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经济增幅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一位。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啊!”
“日照计划4年投资110亿元建设亿吨大港,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青岛临港经济、海洋经济的潜力还有待充分挖掘!”
分组审议《报告》时,接受记
者采访中,青岛团的代表们危机意识和紧迫感溢于言表。
其实,去年青岛的表现可圈可点: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2000亿元大关,预计2130亿元,增长16.5%;成功举办亚洲合作组织第三次外长会议等,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和“企业家满意奖”,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但与青岛的地位和所肩负的重任相比,这些成绩还显得不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青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建培代表认为。
青岛的地位,对山东经济来说就是“龙头”二字。
龙头一说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前面有个定语,叫“对外开放”,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地将这个定语改为“经济发展”,今年更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青岛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成为区域性国际贸易、金融、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北方航运中心”。
打铁先得自身硬。放眼对比,青岛代表们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就不难理解了: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生产总值为6250.8亿元,占该地区的27.4%;珠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广州生产总值为3467亿元,占该地区的30.3%;而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市2003年生产总值为178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4.3%和半岛城市群的21.4%。
省和青岛市都已认识到培强青岛龙头的重要意义,在放权、扶强的同时,致力于拓展腹地,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今年将完成,济青第二条高速公路年内开工,青烟威城际轻轨铁路建设也已提上议事日程,青岛与全省的联系将更为便捷、通畅。
欲昂龙头先蓄势。青岛是中国“名牌之都”,尤其是家电业,集中了海尔、海信、澳柯玛等知名品牌。海信集团董事长于淑珉代表透露,凭借企业的技术优势,以高清数字电视和变频空调为主力的海信家电去年出口额增长93%,销售收入增长24%,利润增长41%。为打造这一优势,海信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一个大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增强本地的经济实力,还将带动其腹地发展。记者从青岛代表团获悉,筹划多年的青岛大炼油项目即将开工,2007年投产后,自身产能1000万吨,其下游产品生产能力可达100万吨,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到2010年,后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250万吨、300亿元。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半岛城市群乃至整个山东的任何一地都有可能从这个庞大产业链中受益。今年青岛市确定,抓好产业集群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石化、家电、电子、汽车、造船等龙头产业。
龙头的带动作用不止于产业辐射,还在于服务周边及腹地。青岛市南区区长李众民代表介绍,该区精心打造的中央商务区,目前已建起90余座写字楼,以3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创造了40亿元税收。他认为,总部经济的辐射意义远大于本地收益,苏南之于上海便是明证,青岛在这方面还需多下功夫。(本报记者 齐淮东)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