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19日专电(记者孙丽萍、张乐)中国影视业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让电视荧屏更加闹猛。然而热闹背后,艺术作品与人们的价值观却是更多的冲突和碰撞,一些热门影视作品如同一个个“镜像”,让我们从中看见社会,直面现实,在热闹过后留下深厚余味。
《天下无
贼》呼唤道德回归
导演冯小刚每一次出手,都能击中当下中国人的敏感神经。2003年岁末的《手机》、2004年岁末的《天下无贼》无不如此。贺岁喜剧《天下无贼》的故事说一对以诈骗为生的年轻夫妻,遇上了民工“傻根”,被他近乎无知的善良感化。傻根压根不知道天下有贼,身揣打工赚来的6万元巨款登上返乡火车,吸引无数贼类尾随。而为了捍卫傻根“天下无贼”的幻觉,贼夫妻和众贼一番生死恶斗。现已突破亿元大关的票房证明了《天下无贼》的市场成功,却不能说明它的“道德说教”成功。
爱较真的重庆媒体报道称,从11月份以来,因被盗、骗、抢而前来求助的民工人数大幅上升,不断涌入重庆市救助站。其实,被“贼”施以黑手的岂止民工?今年以来频现于报端的黑奶粉、黑米、黑油、黑心棉等事件,不也是因为有人作奸犯科,“贼”胆包天?天下贼多,贺岁电影也就变成了尖锐讽刺。难怪许多善良的观众高高兴兴走进影院,却一不小心掉下泪来。
《中国式离婚》折射当代婚恋畸变
2004年,由陈道明和蒋雯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热播中国大江南北。
有评论说,只要你是中国男人、中国女人,就一定能在这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拿上海来说,2004年登记离婚比2003年同期增长30%,远远高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比20年前增长了20倍。其中,43%因婚外情离婚,民政局每发七张结婚证,就要发一张离婚证。由此,不难理解《中国式离婚》会高居上海的收视率榜首。
有资料显示,近50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世纪50年代的离婚高峰中,全国出现了110多万对离婚者;文化大革命中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多万对,第三次高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这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快速攀升的势头。
看似平淡的《中国式离婚》其实很犀利,它将婚姻中的“背叛”行为一网打尽:心的背叛、身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这也正是中国第三次离婚高潮的鲜明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中国人的婚姻却岌岌可危。
新“红色经典”改写不了过往记忆
2004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一纸《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旨在让新编“红色经典”热潮退却。放眼当下电视屏幕,戏说清宫的热潮未退,《小兵张嘎》《红灯记》《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色娘子军》……“红色经典”却又令人目不暇接。一代中国人甚至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俨然成了电视剧市场中有待发掘的富矿。
其实,改编“红色经典”无可非议。它的魅力本来就在于吸引人们不断重新解读、重新改编。然而,这一波“红色经典”再创作热潮只以娱乐为目标,以赚钱为目的,非但不能激活人们关于革命年代的集体记忆,反而犯了众怒。电视剧中的一些恶俗情节令人咋舌:忠诚的地下党员阿庆嫂,竟然成了与胡传魁和郭建光都有情感纠葛的风流老板娘。苦大仇深的吴琼花和家有妻子的洪常青生出缠绵悱恻的恋情……难怪广电总局态度严肃地指出,目前在“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电视剧中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等问题。
无疑,尊重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尊重“红色经典”中的时代精神,是试图改编者的唯一出路。而在眼下这个以周杰伦、周星驰、瑜珈、网络书写等等为热门文化符号的时代中,红色经典如何存续?这不是个简单问题。
张艺谋现象凸显文化焦虑
如果说近期众多影视作品因为呼应社会现实而倍受关注,中国电影的标杆人物张艺谋,则日益脱离现实,并频频遭到批判。2004年,张艺谋和他的武侠大片《十面埋伏》继续以逾亿元的票房成绩占据国产电影榜首位置,却招来一片倒彩声。这部形式唯美、技术精良而内容空洞的影片,获得了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被国内评价为艺术上的滥竽充数。耐人寻味的是,美联社日前评出的2004年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中,《十面埋伏》被评价为“2004年最绚丽的电影”。是杰作还是败笔?一时间,张艺谋现象众说纷纭。
张艺谋试图“轻装上阵”,用《十面埋伏》带领中国电影从重重困难中突围。他将中国电影历来推崇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思考全部抛弃。但指引他突围而出的道路,不过是好莱坞商业大片模式。2004年,张艺谋现象之于中国文化娱乐,如同足球之于中国体育,承载了太多内容,折射出当下的文化焦虑。据说张艺谋的下一部影片《千里走单骑》将回归现实主义。但愿这不是另外一个简单的象征:毕竟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千里走单骑”一部影片所能实现的。(完)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