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次“疏忽”,美女间牒马勒2002年与中情局不欢而散。左梅 译
一头短发利落得体,蓝色眼眸奕奕发亮,鲜有人能一下猜出梅利莎
·博伊尔·马勒的真实身份。面对记者,她身体向前一探说道:“看着我,这就是我们招募来对付阿拉伯国家目标的人。”
所谓“我们”,意即美国中央情报局。凭借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马勒曾以秘密特工身份赴中东国家。直到2002年才离开。
借新书斥中情局僵硬行事、难当大任,马勒成为弃戎执笔的又一名中情局前特工。
绝口不言错
马勒自1988年起加入中情局秘密海外特工部门,五度赴阿拉伯国家执行任务、招募特工。罗伯特·贝尔、鲁埃尔·马克·格雷切特、迈克尔·朔伊尔———眼见这些昔日同僚纷纷出书揭秘,马勒也于近日推出新书《否认与欺骗:内部人从伊朗反美至“9·11”事件看中情局》。尽管书中对昔日上司、同事多加褒扬,马勒仍不可避免地揭露中情局失职之处。
在“9·11”事件后难当大任,是马勒为旧主断下的“第一宗罪”。这名前特工认为,中情局在“9·11”事件后显然难脱逃避责任之嫌。
对于去年辞职的前局长乔治·约翰·特尼特,马勒赞赏其管理理念,却斥责他拒绝承认“9·11”前的情报工作失职。
开始时,马勒和同事们认为特尼特的极力否认之举无非是遵循中情局“拒认一切失误的惯例”。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勒逐渐自省:“显然这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中情局不能承认有错?”
她给出的结论是,特尼特这样做是在“求安稳、玩政治”,以至于“未能采取必要行动发动一场真正的反恐战争”。
与此相呼应,中情局总监约翰·伦纳德·海尔格森即将就中情局是否疏于防范“9·11”事件提交内部调查报告。《纽约时报》8日报道说,这份调查报告意在判断中情局高层人士是否失职,特尼特即为其中之一。
官僚习气重
无与伦比的技术支持,敏捷果敢的决策,举手投足间的魅力,中情局特工们果真如《24小时》等影片中描绘的模样?马勒给出了否定答案。在《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中,马勒坦言,写书之初头脑中并无清晰框架,但给中情局新雇员们一些正确指导倒是初衷之一。回想中情局招募中心的一幕幕,马勒担心这些新鲜血液勤勉工作是基于对本职工作不切实际的幻想。
马勒驳斥说,中情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完全只关注自己的内部组织”,“官僚作风和僵化的办事程序”常常使得中情局无所作为。她被迫与“目标”失之交臂的经历就是铁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勒曾在约旦河西岸一家饭馆用餐,而她邻桌坐着的就是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巴解阵)总书记阿布·阿巴斯。
此人曾被指控于1985年策划劫持意大利游轮“阿基莱·劳伦”号,并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50名巴勒斯坦囚犯,其间一名美国犹太人被射杀。
“你该赶紧逮捕他,”一名为美国效力的巴勒斯坦人当时敦促马勒,但后者根本没有自主决定权。一封电报拍回总部后,美国政府耗时数月讨论阿巴斯究竟是否应被特赦,以及美方是否有合法权利起诉他。结果,阿巴斯逃往巴格达。2003年4月,阿巴斯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被美军逮捕。去年3月9日,美国宣布阿巴斯因自然原因死亡,终年56岁。
“9·11”事件后,诸如此类的经历让马勒不得不对中情局改革的幻想“彻底放弃”,更毋庸提及如火如荼的情报机构整合计划。
用人有问题
作为一名招募官员,马勒揭露,中情局近年来着意雇用美籍阿拉伯人、亚洲人等第二代移民,以期这些人能顺利“打”入第三世界国家。然而,用人政策每每难以落实。
马勒回忆,她曾凭多年经验推荐过不少人选,但大多数惨遭淘汰。一些人被拒的原因相当直白:隐瞒曾吸毒的经历,“心理特征”不符合中情局抽象的标准,或者干脆因为他们有海外关系。
“为保安全拒绝冒险”,这是马勒作出的诊断,于是新人宣誓大会上依旧是“白色面孔的海洋”。
以自身为例,马勒回忆说,白人的身份给其工作带来不小阻力,女性更是如此。按照规定,中情局女特工不能休产假,因此马勒生第一个孩子时还不得不应付前总统克林顿出访加沙可能面临威胁的情报。
归根结底,马勒认为,中情局的失败在于其自我封闭的办公文化,总以保密和安全作为趋利避害的借口。对此,马勒一语道破:“从外向内看的世界与从内向外看的世界截然不同。”(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责任编辑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