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泰安1月14日讯(记者 闫秀玲 通讯员 解希民)临近年关,泰安市各区县的邮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在外打工的农民从全国各地寄回了30多亿元的打工收入,泰安的劳务输出已经经营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泰安市的几个区县因各种原因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现实逼着农民“转业”外出务工。东平县梯门乡西
南门村的农民张树旺在山西承包了一座煤矿,他从老家共带出100余名农民工,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像张树旺这样的务工能人,目前泰安市至少有上万名,他们带出了一大批劳务大军。看到劳务输出有“利”可图,各区县适时介入推进。泰安市先后到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市开展劳务推介活动,举办劳务输出协作洽谈会,并在上海杨浦区和浦东建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为使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政府鼓励各劳务输出机构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培训,提高了劳务输出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岱岳区马庄镇政府则每年从财政中拿出10万元,对连续三年在境外工作的农民工每人奖励1000元,在国内打工也可以免除本人的义务工。
泰安市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劳务输出业务。目前,全市经过审批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达49家,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十多处,聘请市外劳务输出信息员8000多人。并且不断规范劳务输出程序,深入用工单位协调解决农民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参与务工人员劳务纠纷、工伤事故的处理,使务工人员在外安心、家里人放心,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今,泰安的劳务输出已经在政府没有投资扩大就业规模的情况下,经营成为拥有45.8万人的富民大产业。
编辑 张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