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到来年8月31日,是所有与棉花相关企业最忙碌并收获喜悦的时节———“棉花年度”,却是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最痛苦的时光。这家即将迎来两周岁生日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仅进口棉花发生严重质量问题,而且,进口决策失误导致巨额亏损。
追逐
暴利盲目进口
由于国内主要产棉区遭遇大雨,棉花大幅减产,加上国内棉纺行业发展迅猛,需求强劲,2003年8月开始,国内棉花价格一路走高,以至国内棉花市场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现一股“炒棉热”。
在这个背景下,2003年10月,中储棉突然决定进口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陆续进口了10多万吨。
10亿本金所剩无几
棉花价格的非理性暴涨,积累着大量的市场风险。2004年3月份开始,国内棉花价格开始逐渐走低,国内不少参与炒作棉花的贸易企业相继被套牢,被寄予调控市场厚望的中储棉也不幸被套。
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然而业内人士目前的估计是,目前中储棉尚有20万吨进口棉花在手里,而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动态行情,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也就是说,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本已亏得所剩无几。
谁造成了巨额亏损
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元旦前对记者确认了这一亏损事实。不过,她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知情人士则透露:“进口这批棉花,中储棉内部并没有经过计划、论证等科学决策过程,而是由主要负责人个人决策的。”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