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徐辉报道:MBA联考2002年报名人数最多,03年、04年联考报名人数直线下滑,1月8日,包括北大、清华、人大、中欧等在内的全国40余所商学院齐聚京郊,参加由搜狐教育等举办的“商学院与中国”研讨会,共商发展大计。
会上西北大学王正斌一句话,让各
方思索良久,他说“中国MBA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浮躁的心态,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学院、老师、学生,以及企业用户。”
他说:“我觉得在这种心态之下,尤其我们学院和老师,很少有人研究企业。尽管我们做很多的项目,很少有人研究我们的学员,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真正从这个角度出发做得不多,移植过来的比较多,当然我们需要学习西方先进,和本土结合。浮躁性的克服在中国MBA教育中期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员需要什么样的MBA教育?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MBA教育,刚从一著名商学院毕业的《商学院》杂志社社长李佩钰在会上坦言说:“我们进学校都会给学生承诺,只要花钱进,肯定能够毕业。但等我们毕业的时候,我想说,这个话对以后的学生有压力,其实你们越严,我们毕业的时候越觉得有收获。我告诉大家我,在人大上两年我没有拿到研究生学位,我考17门课,就最后英语没有考过,但17门课题库考试我通过了,这对我后来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哪怕是宽进窄出,这样才能提高MBA整体的水平。如果都让一些大款进来,轻而易举的出来,那肯定不行。第三点,EMBA千万不要过分强调交友、PARTY的功能,我看到很多商学院说你一进来跟谁谁就是同学,跟哪一个名人就是同学,其实最后给大家感觉不是一样,教育还是以施教为主,不要以为我们交很多钱,把我们伺候我们很好就可以了。我说的是实话。
科瑞集团副总裁郭梓林说:“如果不知道买方需要什么,你卖什么?商学院院长是否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人?这非常的重要。中国企业界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人才,商学院在教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个问题,你教出来的学生到底最后是为你争光还是丢脸?我昨天晚上拿了一个学校的MBA教材,我看了之后出了一身冷汗,他说要借鸡生蛋,吓我一身冷汗,投资人看了一定会害怕。还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我就想这是教学生什么啊?就像地摊那种员工害老板58招,老板害员工56计。商学院培养人才一定要注意这几点,一个是教商业模式,第二是教合作模式,怎么跟员工合作、怎么和老板合作。第三就是心理模式,怎么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利润从哪里来,怎么对待投资者,怎么对待员工,怎么对待自己,这些都非常的重要。还有职业道德,我们在给MBA学员讲职业道德,是讲伦理上的问题,还是交易成本的问题。不讲道德是导致交易成本高,而不是伦理的问题。商学院要教育学生企业要做多大,企业家才需要人格的力量,每一个成才的人有三个基石,什么时候企业所作所为是表演给自己看的,权利如何给别人带来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如何让企业家人格带来幸福感?怎么跟有品质的生活结合起来,要从这个高度培养学生,这样学生以后会成大气,只有当一个学生成为大气的时候,商学院十年、八年才会有名气。
MBA“学不到”知识 谁之过?
会上,中国青年杂志社记者的提问也引起了与会者热烈的讨论,该杂志社一位端庄的女记者问道:“
我头两天采访了一个村委书记,他刚刚获得MBA学位,我问他学到知识了吗?他说没有,而且表情非常的痛苦。我之所以提到表情,是因为很多人在回答这同一个问题时,他们是表情坦然的回答说没有。举例来说,这个村委书记是农村城市化进程非常典型的代表,你们给他什么东西?我们MBA不是用一点数字说一大堆话,还是用一大堆话说一点数字,我听一上午院长很多理念都是冲突不统一的,关于MBA教育你们核心词汇到底是什么?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它是一种高端的理论,还是实战经验,还是你们所讲的人才发展理念?”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张新民说:“
商学院是一个加油站,能否保证车加完了油跑一样快吗?不可能,你原来就是一个破车,你不可能加完了油跑得比新车还快。所以你得不到知识,不应该由商学院本身负责,学员有很大的责任。”
东北大学李凯则说:“ MBA是知识+经验提升,我们现在在知识方面做的足够,在经验提升上稍有欠缺。”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杨民助认为:“刚才跟学院有关系,跟学生有关系,跟咱们考试制度有关系,我想要的学生进不来,我不想要的学生进来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王建铆说:“我同意刚才的说法,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学生。MBA应该有不同的细分市场,应该有不同的MBA适合不同人的需要。大家要明白读MBA适不适合你?什么样的MBA适合你。
”
会议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评论说:“我认为两方面都有原因,学生要学什么?是否要学MBA?其实很多人是学一个课程就够了,为什么非要MBA一个帽子。另外就是学院,特别是入学制度,如果有些人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基础,为什么把他弄进去,是为了钱还是什么?所以两方面都需要考虑,一个是从学校角度改进培养方法、以及培养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不要太浮躁,为了某种名分、头衔学习某种知识。”
MBA的推广问题
会议对MBA教育的市场化推广,尤其是广告推广也有激烈的讨论。
中欧的王建铆说:“中欧前身是北京的中欧管理中心,我们借中欧管理中心的光,另外我们是双方政府合作项目。另外市场化的问题,就是卖产品,卖产品就要做广告,我们可能是国内MBA第一个做招生广告的商学院,从94年开始做广告。因为你处于某种劣势(品牌),逼着你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开始处于劣势未必就是坏的事情,一旦质量抓好了,学生很满意,出去找工作找的很好,接下来就产生了口碑效应。中欧80年代就在搞MBA了,所以一开始确实有战略的眼光。再就是宣传,我们宣传跟其他人不一样,宣传不仅做的早,而且做的有些国外商学院都难以想象。我们曾经在美国的CNN上面做广告,当然跟国内传统的媒体宣传力度没有国际上宣传力度大,这是招生宣传的工作,口碑很重要。就对于个人来讲读商学院是一次性的选择,但你要考虑到你学生出去怎么评价你MBA课程,怎么评价你这个商学院,这就不在于一次性的选择了,还影响别人的选择。我们一直抓质量,一直重视质量,所以我们的学生出去满意度非常高。原来是一个人读中欧,后来是夫妻读中欧,最后一家子都读中欧。后来有东西支撑你,你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就像投资一样,不能省钱,该花钱就要花钱,该出力就要出力。我提一个观点,稍微有点儿理论性,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功能是什么?很显然,有一个功能就是改变人,不然受教育干什么?但另外不能忽视的,教育还是选择人,根据我个人的想法来讲,从MBA招生的过程来看,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如果你把入口不抓紧,到这儿再改变它好了,这种做法是事倍功半。如果入口就抓紧,招生就招到合适的人,这个做法是事半功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招生就是跟国外商学院完全一样,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参加国家联考,基本上分数考高一点儿就进来了,前面有人提到怎么衡量学习的成功,提到招生的时候看分数。中国MBA教育早期走了一些弯路,跟传统体制的束缚,特别是招生方面的束缚关系很大。因为考试考的话,未必说明你适合当职业经理人。这是为什么招第一届学生就搞自己的考试,然后抓面试,面试非常的重要,你不这样做的话,你肯定招不到适合的MBA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94年面试招生的时候淘汰率为60%。”
对外经贸大学中美和中法管理学院的刘宝成则说:“
所谓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更多强调是迎合企业的需要,而现在中国的企业大部分叫做‘家’、‘者’的,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不知道这个企业前途将来会是怎么样,国内市场的舞台,更不用说国际市场的舞台该怎么走。给商学院更多的使命就是你们应该教育什么人才,并不是简单的输送给他们快递,帮助公司上市短期的人员。
另外,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一流的商学院品牌,从哪一点开始说?就是从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现在除了方便面、洗发水就是MBA。这能打名声,但不一定能够打品牌。你看西方哈佛、斯坦福,有哪一个天天做广告,广告的作用一个是推广认识度,第二达到提醒,第三来劝说,第四取得忠诚。而一般的广告只能达到前两种,因此我呼吁,各个商学院在直白的广告方面应该缓刑,做更多更复杂的推广工作。曾经有一个报纸告诉我,一个商学院在一个报纸上做了70万的广告,我相信我们商学院不至于要做成哈药六厂吧?”
失败是成功之母,反思或许是进步的开始。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报考MBA联考的学生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7000人左右。虽然报考总人数仍远低于2002年的水平,但仍然不失为两三年来,MBA教育界反思后市场的正面反映。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