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会说话吗?”这个问题决不是故弄玄虚。上海市教科院附中语文教师马山美对此问题有一个比喻,“就像一些人学的是‘哑巴英语’一样,现在不少学生十分怯于、或者根本不知怎样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临“无话可说”尴尬
前不久,“我爱祖国语言美”的复赛在上
海各个区县全面开展,几千名选手参加了复赛。复赛以抽签的方式提供话题,给学生10分钟准备时间,开展即兴说话。比赛提供的话题范围十分广泛,有世博会等热门话题,有交通法规、城市环保等与国家、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还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如业余时间如何安排、如何与同学相处等。
然而,比赛的结果让许多评委大为吃惊,“居然有这么多孩子不会‘说话’。”众多孩子在比赛中都十分紧张,眼神飘忽不定,不敢正视评委或前方,声音很轻。从体态到眼神都体现出对自己缺乏自信,答题的思路也相对单一,而且孩子们常常面临“无话可说”的尴尬。参加比赛的同学都有三至五分钟的比赛时间,可很少有孩子能说满三分钟,最短的孩子总共只说了三句话。
口头表达需专门训练
教育界专家指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缺陷,与不正确的认识有关。不少人把生活中的说话与正规场合的口头表达等同了起来,以为用母语说话是自然就会的。其实,生活中的日常说话,与一定场合围绕一个主题的阐述性表达是有很大区别的。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作文过多关注与训练,对口语训练不屑一顾,也是造成学生羞于口语表达的一大原因。与反复训练的作文不同,有的学校没有口语课或专用于口语训练的时间,尤其是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更是缺少训练的机会。而一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孩子,大都是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骨干,他们在校内校外常常成为同伴中的明星。另外,学生口头表达弱,与文化底蕴、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都很有关系。
事实上,要让学生善于口头表达,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
“口语交际”学习目标
上海最近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作为五个方面,而且对各年级的“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作了具体规定。
到二年级结束时——能认真听他人说话,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有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到五年级结束时——能认真听他人说话,理解他人所说的主要意思,并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需要,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到九年级(初中毕业)结束时——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能及时概括他人发言和报告的主要意思;能在不同场合清楚、得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根据需要作演讲或辩论。
到十二年级(高中毕业)时——能尊重他人发言,及时把握他人发言的要点;有收听、收看广播和影视新闻的习惯,能概括视听内容的中心;能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需要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进行即兴演讲或辩论。(文汇报记者苏军通讯员龚鸣)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