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经常要给老家寄包裹,每次总是装满各种药品。我的父母也和近半数国民一样,有病不愿看,看了又舍不得买药,有了药又舍不得吃。他们的医疗保障每个月仅20元;而慢性病开支大约要花去他们大约1/3的收入。
病必然带着痛,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忍痛而不去就医,其中的难言之隐,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把
它归结为5个方面: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政府投入不足。
这五个原因是站在行业主管领导的高度说的,而对于如我父母一样的近半数国民而言,可以直观地概括为6个字:药太贵、看不起。
对于“药太贵”,这几年怨声载道,几乎成为媒体的靶子。小小一个感冒,就要花数百元,病再大一些,就得数千元甚或数十万元之巨,对于年收入只有数千元的大部分城乡居民而言,得了这样的病,只有自恨自怨的份儿,“等死”也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在笔者家乡,就常能听到这样的苦涩“传奇”。“药太贵”的根源,根本上在于医疗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有人甚至将医疗机构喻为“被改革遗忘的角落”。但愿高部长公布的数据能够触动有关部门,把医疗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至于“看不起”,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药太贵”,更多的则在于医疗保障体制的严重滞后,不仅保障水平低得可怜,而且大部分国民都没有被纳入保障范围。高强副部长提供的数字显示,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人要自掏腰包看病。
“有病不看”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态势很不相称,因为它没有在医疗保障这个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体现出来。而问题的根本,实际上就是各级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投入的严重不足。权威数据显示,在我国卫生总费用中,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2004年数据还没出来,在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24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扶贫等专项的转移支付仅2577亿元,占总支出的10.4%。而这一年,中国还发生了非典肆虐。中央财政是这样,地方财政也大体相似。投入已经微薄,再加上严重的不均衡,能够分摊到县乡的资金,恐怕就做不了什么了。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统筹发展已逐渐成为各级领导的执政理念,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的体制改革,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东部一些发达地区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值得提醒的是,这仅仅是初步的,也是局部的。
财政安排是调控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能够直观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政行为。要统筹发展,就应该统筹财政支出,既统筹又有所侧重。该大大侧重的,正是那些长期被弱化的、包括医疗卫生等在内的公共领域。(赵彦龙)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