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人的苦难,整个世界感同身受。这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全球共同责任的心声。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痛苦的感悟,可能就不会有印度洋海啸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慷慨援助和勇敢担当。毫无疑问,这种慷慨与担当,是对于世界的一种责任。
1月6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在印度尼西亚首
都雅加达召开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他的报告中,中国向受灾国家承诺多项援助条款,其中包括追加2000万美元的援助,到本月底确保物资和资金到位50%以上,减免斯里兰卡的全部到期政府债务,帮助受灾国重振旅游业等。此外,中国方面还在此次峰会上,倡导建立多项机制和国际合作会议,提供技术支持,来建设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这些举措把中国深深地纳入了海啸灾难的大后方。
面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每一个国家都有责任。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坚决不称霸、倡导世界和平的大国,理应在此次海啸救援中承担自身的国际责任。国际责任是一个国家对于整个世界的最高承诺。它不但包括了对于最高目标人类和平的维护,对于世界秩序的遵从,对于历史的保护和文化的发展,还包括了对于每一个生命的保护义务,对于人类共同危机的承担。因此,中国的大国责任,首要就是保护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免遭灾难和战乱,保护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任何形式和任何敌人的侵害。
人类往往习惯了以权利来判断利害得失,却忽视了对于道义和生存价值的评价,更不要说通过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手段执行自身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和平崛起的大国,在保障自身权利的同时,更应当将崛起过程中自身的幸福观延伸向国际视野,更加积极地在国际上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从而保障整个世界能够平等安全地面对自然灾害的挑衅。
发挥大国责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人类寻找或者建设幸福之路。中国在此次海啸发生后做出的救援努力和预警倡导,是在防灾减灾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次有益尝试。长期以来,由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或是军事实力占控制地位的国际秩序,规范了人类的生活、权利和义务。但是,在面对自然灾难时,人类显得脆弱、孤独和无序。以战胜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所建立的21世纪世界新秩序,是全球所有国家的责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此外,发挥大国责任,还能够对自身国家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有助于国家自身更好的发展。在这次海啸发生后,中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救援行动,并且在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伍。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国际活动中,中国已经具备能力和素质,来完成与自身政治经济实力相当的各种有益活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具备国际威望的大国。这种地位不仅仅意味着荣誉,更意味着付出和建设。说到底,其实保护世界,也就是保护和发展自己。
长期以来,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总是以权力对比来衡量国家分量。在2004岁末的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世界政治必须也应该认识到,国际责任也是衡量国家分量的一个指标。责任越大,说明一个国家为全人类所付出的也应该越多;这与威胁无关,却从此让我们无所畏惧。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