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扩招,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转眼间昔日的天之骄子走入社会已一年多,这些就业后的大学毕业生的一些思
想动态值得关注。而其父母对孩子往往有“马上报恩”的要求也同样值得关注。    很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如自己想像的时,很快就感到落寞,意志变得消沉。
   记者见到李音时,她正在为找新工作而奔波,那将是她毕业后的第三份工作。她以前的工作是给一家媒体写专版,从企业家们那里拉赞助。她说,专版栏目的承包人,经常在下属面前大喊大叫,我们要是弄来钱,他的脸色还好一点,否则他甚至会破口大骂。“在这个人面前,一点人格的尊严都没有了,”李音说,“我一开始只有忍受,现在我实在受不了了,决定出来找工作。”
   “我在上大学时是性格开朗的女孩,工作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性格慢慢地变了。”李音自己也很无奈,“虽然做采访工作,但是我绝不多说一句话,同事都以为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渐渐地,我什么话都不愿意说了。”可能是长时间封闭自己,李音觉得自己都快不会和别人打交道了。
   针对这些就业大学生的心态,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执行主席张大生分析说,现在挫折训练的缺失,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患上了“三无”流行病,即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种让孩子‘马上报恩’的心态,认为孩子工作以后就万事大吉了,这实际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所以希望家长要给这些学生一些时间,要主动和孩子联系,避免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张大生说,“社会也要对大学生宽容一些,不要一有问题就责备他们,应该想办法帮助他们。”
   另有专家认为:一些父母觉得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就是对孩子教育的成功,因此,当孩子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随之高涨,孩子若达不到期望,做父母的就会有不平衡感,产生代沟。殊不知,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青年压力大,他们正经受着心理成长、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做父母的一方面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要相信这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在经过社会的锤炼后,会真正懂事起来。胡国香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