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贫困学子回家过年之个案(二)
韦艳秀(壮族)只有在想家的时候才沉默寡言。老师评价她
:阳光活泼,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面对困难总是乐观向上。本报记者陈杰摄
人物档案
姓名:韦艳秀(女)
年龄:21
所在院校: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二
家庭住址:广西省河池市都安县地苏乡大定村
回家路线:北京—(火车30小时)南宁—(汽车3小时)都安县—(三轮车40分钟)地苏乡—(三轮车30分钟,或者步行两小时)大定村
单程路费:(学生票)200元左右
在宿舍,韦艳秀是最节省的学生。同宿舍的王璐很担心韦艳秀,她问韦艳秀,“你不饿吗?”因为不止一次,她发现韦艳秀一天中只吃了一顿饭。而韦艳秀对此只是微笑道:“还好啊!”
每周家教可挣到60元
韦艳秀的家乡在广西的山区,几亩田是家里全部的生活来源。这里根本没有河水,浇地时只能靠自己挖的池塘攒下的雨水。韦艳秀说,家里完全是靠天吃饭。
对于南方来的同学,一般都不太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小小的唇膏往往是包里的必备品。但王璐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韦艳秀没有唇膏”。同学万方说,一年多了,她都是穿着从老家带来的衣服,从来没有看见韦艳秀买过新衣服。
受生活条件所迫,除了学习读书和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韦艳秀的时间大都花费在了打工上。到大学后,她基本上不用家里的钱了。因为从入学开始,她开始做家教。每周基本上可以挣到60元,在加上学校发的每月60元补助,每个月总共300元左右的费用,她已经够用了。
除了吃饭,钱全部买书
就这300元,除了吃饭,她全部都买了书。韦艳秀学的是计算机,在文学上,她好像更有天分。在宿舍床头,有一个三层的书架,但计算机的专业书籍并不多,最多的是文史哲。
“有才气”,同宿舍的万方说,“在文学方面,韦艳秀很厉害的”。在学院院刊《信息月刊》担任主编的韦艳秀,在宿舍说话时,经常有一些“诗词”脱口而出。
入学军训时一曲山歌,她嘹亮的嗓门让同学认识了她。现在,经常有同学碰到她时,喊她“刘三姐”,这成了她的第二个名字。
韦艳秀最喜欢《红楼梦》和《平凡的世界》。《红楼梦》是她心理上的享受,虽然书架上这本《红楼梦》很干净,但已经看了很多遍,已经被磨得很旧。
因为太喜欢《红楼梦》了,她决定要到大观园去看一次。去年夏天,在大观园,她一边慢慢地走,一边慢慢比较书中与现实中的不同。在北京的这一年多,她只有这一次是花钱去旅游景点。
本应团圆之时却孤单
去年,为了省点钱,她决定不回家过年。那几天,她一直在做家教。
她平时就跟一位在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高中同学在一起。大年三十晚上那天,两人一起在北京理工大学食堂吃饭,7点刚到食堂时,食堂里有一百多人在吃饭,她们两人边吃边聊,吃完一抬头,已经8点多,两人发现整个食堂就剩下几个服务员,两人相互看了一眼,愣住了。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她们感到了孤独。
这几天共同的经历,使两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韦艳秀说,团圆之时的孤单,她真的好怕。但今年,经过认真的思考,她仍决定要留下。为的只是明年的花费。
在她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纸条,这是她几天前的一个晚上睡不着时,趴在床上写的,“回乡心切,父母兄弟姐妹甚为怀念,而两地均相思难享团圆之乐,不为己之不欢,为亲人不能过好年而愧疚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