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我市提出了今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目标。劳动保障工作既牵动千家万户,也事关经济发展。为了让有关方面和广大市民深入了解这些目标的内容和将要实施的措施,推进我市劳动保障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对其中的三项主要目标作进一步的解读。 实现
城乡就业18.5万人 今年我市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全市实现城乡就业18.5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为了实现今年的就业新目标,我市将实施五项新措施:
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强就业管理服务。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信息分析和发布制度。进一步规范就业服务的工作流程,建立就业服务绩效评估制度。探讨建立就业服务明星制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全面落实促进就业政策,探讨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并实施促进就业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对现行促进就业政策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逐步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专门性、过渡性政策上升为普惠性、长效性的制度。
三是以扩大就业容量和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建立就业岗位开发机制。要强化服务,扩大正规就业,年末,正规就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不低于55%。要落实政策,扩大灵活就业,年内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公益性岗位总量达到1.2万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保持在1万人。要改善环境,鼓励自主创业,今年扶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1万人。
四是加强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警机制。要对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革实行源头参与,尽可能减少企业职工向社会“排放”,调控失业增量,防止失业陡增。以长期失业者为重点,加强就业帮扶,减少失业存量,缩短失业周期。合理确定失业预警线,及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
五是建立城乡就业良性互动机制。要合理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在黄岛、城阳、崂山三区试行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与失业管理一体化,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在即墨、胶南、胶州、平度、莱西五市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一体化。
净增参保缴费人员7万人
今年我市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企业养老保险净增参保缴费人员7万人;企业社会保险基金平均征缴率达到95%以上,其中养老保险达到97%以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平均征缴率达到98%以上;收缴农村养老保险费2亿元。
这方面,也将实施五项措施:
一、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要进一步加大扩面力度,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努力做到应保尽保。要进一步加大征缴力度,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要进一步加大清欠力度,逐项落实清欠途径。
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降低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至21%,减轻企业负担。制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工伤保险政策,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探讨建立个人缴费与待遇挂钩机制。巩固城阳、黄岛、崂山三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成果,研究制定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意见。
三、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重点抓好新医疗保险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崂山、城阳、黄岛三区平稳纳入市级统筹。进一步完善结算办法,改进门诊大病管理。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进一步降低职工个人负担比例。研究制定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积极探索医疗保险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子。
四、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规范失业保险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和“促就业”的作用。围绕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保障三个环节,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确保生育保险平稳运行。
五、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重点推进向社区移交工作,争取到年底社区管理率达到80%。规范社会化管理的制度、程序和办法,探讨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和管理的办法和途径。筹建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培训企业技术工人3万人
今年我市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训失业人员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人;培训企业技术工人3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不少于2000人。
主要措施有三项:
一是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今后2-3年,将以具备高技能培训、鉴定考试、公共实训、新技术应用培训、国际资格证书认证管理五大功能为目标,按照年实训3万人、鉴定5万人、总面积3万平方米的规模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今年将重点抓好机电、焊接和服务业三个实训基地和电子智能化技能考核平台建设。
二是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将认真组织实施2004-2008年青岛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落实“万名技师培训计划”,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完善技师考评选拔制度,不断完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重发挥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主体作用,提高在职职工的技能素质。
三是进一步加强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根据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和技能结构,科学设置专业,搞活培训形式,提高其就业能力。鼓励开展定向型、定单式和储备式、输出型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本报记者刘芳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