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玄武区兰园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学校开家长会,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告家长书”,向家长推荐“教育一线通”网上系统。学校说,无论家长通过何种方式获取“一线通”信息,都是免费的,查询方式主要有网上查询、手机包月、语音电话几种。但实际上,用哪种方式得到信息都是要掏钱的,最
省钱的方式是每月交10元接收学校手机短信(本学年优惠价8元/月)。“你看看,学校不是在给移动、联通拉生意吗?”周女士指着“教育一线通”信息申请表说。
记者随即对这一事件展开采访。
“不要总盯着家长们的钱”
在南京一家化工企业工作的刘女士说,她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女儿班上同学的家长大都和她一样,是普通工人。这几年,丈夫生病,家里花了不少钱,从内心讲,是不想参加“教育一线通”的。虽然学校称可以自愿,但孩子还小,看到其他同学都参加,心里压力很大,她的孩子对她说:“妈妈,如果你不交钱参加,我就太难看了!”
刘女士的同事周先生也说:“学校动员下来,哪个家长敢不听,如果交的人多,不交的就变得很另类,当家长的总不想孩子在学校不好过。都会交的啦,这种自愿实在变味啊。”
家住珠江路的张先生,儿子在念初二。他告诉记者,他收到学校发的“教育一线通”申请表,看后第一感觉是:“这里面一定有‘猫腻’。”张先生这样解释他的推断:“学校负责向家长收发信息,对创收是有贡献的,利益恐怕也不会由电信公司一家拿。我怀疑,对于收取的费用,公司会给学校分成的,不然,学校哪来的这份热情啊?反正最可怜的就是我们这些囊中羞涩、为了孩子又不敢得罪学校的家长。”
“教育部门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上,不要总盯着家长口袋里的钱!”张先生很气愤。
市民苏女士是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她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至少收到3条老师发出的短信。然而,内容往往不过4句话,前3句都是套话,最后一句才点明意图:“有的信息明明一条可以完成,偏偏要分作几次发,看得都累。”
女儿读初一的余女士说:“我有一次在半夜12点左右收到‘一线通’信息,真是觉得很诧异!”
记者通过走访家长得知,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同程度地对“一线通”存质疑态度,只有少部分家境较好的家长认同这种沟通方式。
谁是“教育一线通”受益人
谈到“一线通”的收费问题,南京市第九中学的柳校长笑言“这很敏感”。他表示,交费全凭家长自愿,不是学校来收取这笔费用。而南京拉萨路小学信息中心张老师则说:“我们也不想‘一线通’收费!”对于有关收费问题,张老师一直重复着自己的看法:试用了一年多的“一线通”,已成为老师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如果实行收费,那么很可能会有一部分家长不接受,这样就打破了现在信息群发的默契。老师们势必会找寻其他方法传递消息,造成工作量加大,也不方便,“我们很愿意维持现状”。
到底谁是“一线通”的受益人?记者采访了“教育一线通”项目的负责人、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陈义柏馆长。
陈馆长向记者介绍,南京市教育局投资了近1600万元在南京市电教馆建立了一个网络中心,“教育一线通”服务是基于网络中心现有的硬件条件开发的一个服务于师生和社会的项目。2003年2月,一家公司向电教馆毛遂自荐,要开发一套综合利用短信、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交流平台的软件,也就是现在的“教育一线通”。这个建议正好符合了推进南京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设想,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认可。2003年11月,南京300多所学校开始免费试用“教育一线通”。陈馆长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他说:“这套软件大概投入了500万元,而在免费运营期间,每月的费用为2万元到3万元,这些资金都是政府拨款。”
2004年10月,南京市教育局发布开通26所中小学“教育一线通”的告家长书,声明今后获取“教育一线通”信息的部分方式将收费,主要为短信方式每月收取8元,以后为10元。陈馆长说:“收取费用全部用于支付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SP运营费用和网络运营费用,学校和电教馆绝对不分一分钱。”
根据这个说法,项目收益被某软件开发公司(馆长没有透露公司具体信息)、江苏海通通讯设备工程有限公司(SP商)及由电信、联通、移动组成的网络运营公司分得。另外,陈馆长强调,如果运营得不好,教育部门还得自己掏钱付软件开发公司的维护费,所以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量推广“教育一线通”。至于三方具体分成比例,陈馆长表示是商业机密,他们也不得而知。
“1000分短信协议”激励教师
“一线通”的经济收益果真如陈馆长所说的那样,由软件公司、SP运营商、网络运营商三家来分成吗?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有关单位正竭力向教师推荐“教育一线通”业务,给发送到一定数量信息的教师相关物质奖励,或参与抽奖,或返还话费,教师们甚至还在使用“教育一线通”中碰到“1000分短线协议”的尴尬事。
一位教师告诉记者,为了鼓励教师多用“一线通”,几个月前,有关单位给部分教师免费发放了一部小灵通裸机,设每月最低消费为35元,只要每月使用“一线通”发送短信累计达到1000分,则可以获取35元话费,也就能免费使用小灵通。以他自己为例,他教两个班共计70名学生,每天给家长群发一个短信,也就是发出了70条短信,这样就可获得70分。每个月只要有15个工作日给家长发消息,便可以确保得到1000分,稳拿那35元的话费了。
然而,“一线通”收费后,老师们得知家长在为自己的小灵通费用埋单,于心不忍,毕竟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可发可不发的,而除小灵通外,大家还都有其他的通讯工具。可让老师两难的是,当初办理小灵通时,用了家里固定电话捆绑作担保,签订了一份协议,是退不掉的。换句话说,如果放弃使用“一线通”,那么家里每月的电话费里就要自掏那35元的最低消费,无缘无故多出了这样一个负担。
这位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可以说,我们也是受害者,吃了‘苍蝇’、被‘套牢’了也说不出口。”
记者就该老师反映的“1000分短信协议”,采访了陈义柏馆长和南京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熊永了主任。熊主任说,现在,每天老师发的“教育一线通”信息在20万条左右,一天的运营费用要一两万元,一个月下来运营费用在30万元至60万元,目前,这些资金都是政府拨款。为了推广“教育一线通”,确实在老师中实行了激励措施,对发短信超过1000分的老师奖励小灵通和话费。但陈馆长和熊主任表示,这些奖励都是老师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没分得一分钱好处。
“教育一线通”该定什么价
对于家长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教育一线通”的定价及运营收入流向问题,熊永了主任在采访中反复向记者强调说,教育部门在“教育一线通”信息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管理者”,电教馆和信息中心主要承担“教育一线通”技术和网上服务,但“我们不会从中分得一分钱好处”。
对于8元包月费的定价,熊主任说:“这已是全国最低价,SP商们没有多少利润,差不多在做赔本运作。”
8元钱的包月费真的会使SP商们赔本运作?张小姐是南京某SP服务机构的职员,负责推广一些短信品牌。当听说“教育一线通”每月8元钱的费用,且家长们还不一定每天都能接到信息时,她的反应是:“噢哟,赚大喽。”
张小姐说,他们公司目前在做天气预报短信服务,客户预定天气预报,每天获取1条信息,每月需支付3元钱,客户觉得实惠,普遍表示接受。对于这一品牌,SP商每月可拿走每人0.2元左右的利润,因为人多,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她说,反观“教育一线通”作为一个新生的品牌,初始定价较高,不利于推广。她认为,每天保证让客户收到一条短信,3元钱是比较合适的推广价。
而市民管女士则提到了寒暑假的问题,“这几个月孩子不在学校,没有什么信息需要沟通,家长还要付上8元钱,就更冤了。”让她更不理解的是:“谁定了每月8元的价格,通过家长听证会了吗?”
“教育一线通”将带来什么
“教育一线通”作为一项新兴的家长和学校有偿交流服务信息平台,它到底应如何操作?这一形式究竟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博导刘小川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亦明教授。他们提出如下观点:
观点一:有偿交流服务只能是家长和老师沟通的辅助方式
吴亦明教授认为,“教育一线通”这种有偿的交流服务,只是家长和老师沟通的辅助方式。所有必要的公共信息,教师必须无偿、直接、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推进南京教育信息化进程,可以倡导诸如“教育一线通”之类的新交流方式。在家长和服务商双方自愿的原则下,订下有偿服务契约。但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行为不应该是一种行政行为,更不能参与其中谋利。
观点二:改善教学质量的投资,家长不用埋单
刘小川教授认为,“教育一线通”是南京市教育局为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服务于社会和学生家庭而研制的网络应用系统。其最主要功能是方便家长获取关于孩子的一些信息,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刘教授说,由此可以认为,“教育一线通”是学校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属于教学范畴,家长并不需要为学校改善教学质量的投资埋单。就如同学校购买电视机、配置电脑,目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学生,却不能让学生集资,因为政府有义务为这些投资拨款。“教育一线通”的收费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好比收取家长会的门票。
观点三:不成熟项目且慢行
针对教育局有关人员“‘教育一线通’不会因为部分家庭经济不好而不实行,并且两年内在南京市进行全面推广”的说法,刘教授表示,教育局是在实施一项不成熟的项目。一、在不符合城市生活水平基础上的教育,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老师一面为着发布短信耗费时间,一面还仍然和家长用传统的方式交流着,工作量增大,收效却不一定好;家长们却为每月花去的钱,索要满意的服务,服务的两个终端都太累。二、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不好办收费的服务,此类项目必定得不到全民支持。不成熟项目且慢行,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记者
殷文静 特约记者 崔洁 肖水金)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