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是一本叫作《Q版语文》的书。《Q版语文》以其“另类教材”的面孔粉墨登场,并被有些人经“策划”后“炒作”得沸沸扬扬;同样,由于其“另类”得实在出格,也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有识之士,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乃至新闻出版、教育等主管部门的严肃、严厉批评。人们发出由衷呼吁:此风不可长!
《Q版语文》“另类”在什么地方呢?一言以蔽之:该书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小学经典课文,改编、重写成了“搞笑故事”!
请看:在《Q版语文》里,孔乙己变成了孔甲已,因偷盗光盘被打断了腿;白雪公主“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时髦的促销女郎、演艺明星;少年闰土成了闰水,变成了“古惑仔”;父亲的“背景”是一幅从铁轨爬过去被“红袖章”罚款的窘状……
“Q”者,网语也,或曰,是一种时尚流行语,代表“另类”、“搞笑”的意思吧。毫无疑问,作为语言现象,见仁见智,原是意料中事,亦无可厚非。然而,《Q版语文》走得太远,我们说,它走上了迷途。
迷途一:消解崇高,嘲弄真理。《Q版语文》,瞄准的是曾经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瞄准的是教育熏陶了一代代人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借尸还魂”,“借壳生蛋”,在其笔下,鲁迅、朱自清等文学家笔下的忧国忧民,充满人间正义和亲情的文学原型,都被弄得面目全非;脍炙人口的外国名著,也被篡改得支离破碎;一切都颠了个个儿,一切都被搅和得乱七八糟。就连勇敢机智的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居然是青蛙王子、流氓兔、西太郎、圣诞老人,且其救人之举受人嘲弄;灰姑娘的老爸,被《Q版语文》的“作业题”里假设成是“找了一个凶悍又丑陋的后妈”。在这样的“Q版”之下,不仅经典课文被“篡改”了,其中闪烁的真理和正义光芒也一并黯然失色。这样的“Q版”,会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
迷途二:颠覆经典,混淆是非。文学名著、经典课文,是一代代优秀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经受了一代代读者考验而长盛不衰的精神火种。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指的就是这样的优秀精神产品。现在可好,在《Q版语文》那里,这些都不再神圣,而是可以随手拈来“开涮”乃至嘲弄的对象。问题在于,这肯定会误导读者,尤其是会给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读者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也会使经典、名著无端蒙垢。说白了,颇有污辱斯文、亵渎文化之嫌。这样的东西“火”起来,经典何存,文化何在?
迷途三:荒诞不经,“戏说”无度。《Q版语文》,一些人标榜其为“周星星(驰)风格”,是“新潮”。但通读全书则不难看出,它在“搞笑”之路上走得太远。真理再向前迈上一步就是谬误。《Q版语文》便是如此。什么都“Q说”,什么都“戏说”,其结果,是随心所欲乱来一气,是会走向荒诞不经一路。这样的东西充斥全书,这样的东西蔓延成风,这样的东西以“语文”的形式出之,这样的东西用中小学课本中的经典课文作“由头”,实在是太过荒诞了,玩笑开得太大了!
迷途四:低俗之风,充斥其间。《Q版语文》“Q”得实在太过,其庸俗、恶俗、低俗内容随处可见。动辄“大便”、“内裤”、“屁股”之类。不仅油腔滑调,浮浅轻薄,而且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对这样的产品“策划”和“炒作”,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成长会产生何种作用,不难想象。
《Q版语文》被社会有识之士群起批评后,有解释说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又说,其读者对象不是中小学生。我们宁愿相信这个解释。但是,精神产品问世后,它就是社会的,事实上,据各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这两种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其一,《Q版语文》的“靶子”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著、经典,并冠以“语文”字样,“策划”之心,借“语文”之力之用心,昭然若揭;其二,据报道,购买此书者恰恰多为中小学生;其三,社会上家长反感此书,最早就是从孩子的书包中发现的。这样的恶劣影响,恐怕不是有关当事人的初衷吧。
精神产品作用于世道人心,新闻出版界重任在肩。毋庸置疑,《Q版语文》的出笼,值得我们警惕并深思。这是一个个例,但又揭示了一种思潮,一种“走向”。这些年,精神产品的“无厘头”“戏说”,颇有市场。虽然说文贵独创,我们提倡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丰实和繁荣我们的精神产品百花园。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度,都有规矩,任何生产都要强调质量,都要对社会负责。作用于人心的精神产品尤其如此。尤其不能允许用假冒伪劣品坑害读者,不能让不健康的东西低俗的东西大行其道。这些年,这方面颇有教训,“一点儿正经都没有”的玩意成了“新宠”,“戏说”无度的东西公然招摇过市。前一段时间,有些作品对阿庆嫂、江姐等文学名著乃至革命史册上彪炳千秋的英烈也“戏说”起来;在理论界,还有所谓的“消解崇高”论颇为流行。什么都可拿来“开涮”,什么都敢拿来嘲弄,其结果,真理何在,正义何在,正气何在?我们实在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新闻出版等传媒工作者,担负着坚持导向引领社会的重任,精神生产,来不得半点的粗放、疏忽、走神,更不应丢弃原则,为一些花里胡哨,貌似“新潮”其实低俗、有严重问题的东西提供阵地。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Q版语文》的迷途,又一次给新闻出版界文化界敲响了警钟。朽木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