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的杭州大学城里,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陪读父母群。他们大都年过不惑,来自偏远的地区;他们在大学城里打工,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
现状:陪读家庭入不敷出
近日,
记者在杭州下沙大学城某大学宿管室里见到了周阿姨。这是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狭窄小间,两张床、一张桌子,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空间。
周阿姨是内蒙古人,今年9月送儿子来杭州读书。本想就住几天,等儿子安顿下来就走,没想到一住就是3个多月。
“住了几天,儿子说'妈妈,我不想让你走',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周阿姨说。来之前,她刚从工作了半辈子的旅馆服务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巧的是,儿子的学校刚好在招宿舍管理员。相同的工作性质,周阿姨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就留下来了。
一个月600多元的收入,扣除房租、吃饭的费用,就所剩无几了。周阿姨表示,“钱少有少的花法,只要吃得饱就可以了,关键是能留在杭州照顾儿子。”
周阿姨只是杭州大学城中陪读父母大军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杭州大学城及其附近,陪读的父母多达数百人。在大学城附近的高沙村、元成村居住不少陪读家庭,但他们一般分散而居,彼此也很少交往。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在为子女操劳着。
记者在走访并与一些陪读家庭深入交谈之后,发现对于陪读父母来说,陪读成本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一个月600至800元左右的收入,扣掉300元的房租、100元的水电费,加上400元左右的伙食,陪读家庭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
原因:陪读父母各有所忧
大学生多数已进入成年人行列,正是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学习独自生活的大好时期。是什么原因让父母们放心不下,千里迢迢来陪子女读书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陪读父母也各有自己难念的经书。
蔡阿姨是江西人,和丈夫都在高校做宿舍管理员。儿子在另一所大学读书,明年就要毕业了。蔡阿姨告诉记者,由于家庭环境不好,儿子的生活费不是很够用。虽然儿子也做过勤工俭学,但没有长期干下去。“我们来到杭州后,挣的钱虽然不多,但起码一家人在一起,儿子的生活也有保障。”
在陪读家庭中,还有一群用心良苦的父母,由于担心子女在学校谈恋爱、打游戏耽误学业,也在学校附近过起了陪读生活。一些父母抱怨,现在大学里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管。为了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在学校或附近工厂就近找一份工作,平时照料孩子的生活,并约束他们用心于学业。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