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迎接2008奥帆赛,青岛投巨资打造“奥运气象”,不断加快海洋气象科研步伐,拓宽气象服务领域,“现代化气象”在我市已现雏形,从而为做好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年多来,青岛市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按照“数字青岛、数字奥
运”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北京奥运会气象预报服务中心青岛分中心”、迎奥运气象保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开始筹建“青岛奥运气象服务系统”。目前我市已完成气象高空探测网建设,完成了L波段雷达建设,实现了高空探测系统的优化升级,同时完成了彩色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位于黄岛大涧山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已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据市气象局局长左克进介绍,该系统可有效对降水、特别是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警报,对于提高青岛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我市还开始气象地面观测网的建设,目前已建成自动气象站21个,自动雨量站12个,引进的具有1750亿次峰值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主要用于中尺度天气预报系统、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系统及数值预报释用业务系统等的高速运算,同时用于高速加工、处理综合探测信息,并能及时生成气象服务所需的各类预报服务等。海上移动监测船也是我市打造奥运气象的一大看点。目前我市在建的可视奥帆赛气象监测船,是全国气象部门首艘海上移动监测船,近期将建成投入使用。这艘监测船将在海上气象观测、海上实时预报服务中大显身手。
值得一提的还有闪电定位监测网。目前我市已建成由4部(市气象台、胶南、平度、莱西)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系统,提高了对半径为300公里范围内云地闪电的方位、距离、强度、极性以及150公里范围内云闪出现的方位和频数的监测精度和闪电活动报警等业务的可靠性,提高了青岛地区雷电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为有效地防止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眼睛等组织和器官伤害,以及避免酸雨对奥运比赛环境的不利影响,青岛市气象台还建立了一个紫外线观测站和一个酸雨观测站,现已投入使用。(本报记者宋学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