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据最新统计,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某市精神疾病会诊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去那里的青少年几乎占了1/3。针对此现象,有关专家指出,这基本上是过度教育惹的祸。过度教育也就是指对孩子的管理、干预、限制、
约束过多,或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接受不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而今,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教育越来越受到父母的重视。但很多父母亲把教育等同于“上重点、考名校、洋留学”,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几乎被训练成一架学习“机器”。而据一项研究表明,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至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
在某高校医院工作的唐女士,她的女儿才读小学一年级,但是除了学校正常的课程之外,还要每周参加两次奥数班、一次绘画班、一次英语训练营。孩子不想学,孩子想看看电视或出去玩玩,可唐女士就是不允许,她常常苦口婆心地向女儿灌输社会竞争如何激烈,咱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女儿还难以理解的道理。最近唐女士还准备再为女儿报名参加一个围棋班。
无独有偶,今年12岁的彬彬上初中一年级,上小学时,他还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可自从上了初中后,他几乎就没有玩的时间了,不是学校管得严而是他的家人每周都要买回大量刺激和提高智能的书籍和光盘给他,还不时地给他布置作业,甚至以物质或金钱的许诺作为他完成任务的交换条件,比如说,前不久,他们给彬彬制定了一个“奖惩分数线”,期中期末考试,每门功课超过90分就奖励50元,超过95分就奖励100元。可是,当他们看到彬彬的进步很小,或是未能达到自己原先的愿望时,他们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消极情绪和失落感,常常迁怒于孩子,对他的教育更加严厉起来,彬彬常常感叹自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为此,他总是处在一种紧张和焦虑之中,继而他对学习产生惰性,学习时常常无精打采,甚至对学习感到恐惧,有时还出现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
对此,教育学博士陈涛娜认为,目前,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对孩子教育过度。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规律“教育过度”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物极必反,这种过度教育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有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导致孩子心理畸形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极为不利。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过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反向努力效应和信息过剩等。其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就是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要解决教育过度的问题,惟一的办法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健康地成长。
(12月24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