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沉甸甸的数字,使人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评价:二○○四年是青岛港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年终岁末,青岛港喜讯频传———
集装箱吞吐量超越500万标准箱大关,一举跻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行列。
&nbs
p;与此同时,青岛港矿石吞吐量超越5300万吨,进一步巩固了大陆沿海第一大进口矿石中转港的地位,并跃升为世界外贸矿石接卸第一大港;进口原油突破2300万吨,成为大陆沿海第一大原油进口港;全港吞吐量已突破1.6亿吨,在大陆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
这一系列辉煌的数字告诉我们:港口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大青岛2004年发展中最振奋人心的亮点之一。这一系列辉煌的数字还告诉我们:正是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大青岛正在以更饱满的激情阔步迈向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未来竞争赢得先机
细细地品味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我们会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分量,同时也会感受到大青岛港口经济未来发展的希望。
可以这样评价,2004年是青岛港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在这一年,青岛港的港口地位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质的跃升,从而真正夯实了迈向国际大港的基础。
做出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数字。
在全国范围内,今年青岛港仍然保持了中国第三大集装箱大港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北方,青岛港名列第一,已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与天津、大连港拉开了较大距离。青岛港今年集装箱吞吐量达515万标准箱,而天津港和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逾400万标准箱和200万标准箱。这也就是说,青岛港与天津港、大连港在争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中,抢占了第一轮的先机。
在世界范围内,预计青岛港作为世界集装箱大港的排序可提高一到两个位次,即名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12或者第13位,向着世界集装箱大港前10强又迈进了一步。
国际航运中心网络基本形成
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结果,是青岛港十余年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结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青岛港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克服重重困难,不遗余力投巨资加快码头建设,在全国沿海港口建设现代化集装箱深水泊位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跨入新世纪的青岛港人广泛寻求与世界级大船公司的合资合作,与世界级船公司铁行、中远、马士基合资组建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青岛港的集装箱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一系列审时度势的重大决策,使青岛港集装箱事业连年保持强劲增势,平均每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幅都保持在20%以上,长年保持了中国北方最大、大陆沿海港口第三大集装箱大港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今年以来,青岛港人以创“振超效率”为世界一流效率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码头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实现了与国际港口先进管理模式的有机接轨,使集装箱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青岛港雄厚的实力赢得了各大船公司和各大货主的信赖,引来了大批航线和箱量。各大船公司纷纷上新线、换大船、多中转、开大列,至目前全年已增开航线25条,航班每月达到420班。一个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网络已基本形成。
大中转期待破题
在享受胜利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只是暂时的,而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首先,应该看到500万标准箱只是一个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基准吞吐量。而且,严格地来讲,衡量其是否为航运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集装箱的中转比例至少应该达到20%以上。在这一点上,青岛港还有明显差距。目前,青岛港的中转箱比例一直在10%左右。虽然绝对值和比例在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中列第一位,但距离航运中心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
同时,还应看到我们在腹地经济上的劣势。可以这样说,青岛港如果不在国际大中转上真正破题,单纯地凭借直接箱源,今后几年很难有大的增长,甚至难以保住中国第三大集装箱大港的优势。
据预测,今年上海港和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500万标准箱和1400万标准箱左右。另外,宁波港的吞吐量也超越400万标准箱,同比增幅高达40%。按照这种发展态势,今后两年,宁波港很可能超越青岛港,列中国集装箱大港第三位。
客观地分析,我们会看到上述三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猛增受腹地经济的拉动较明显。从近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中,广东省占据四分之一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据四分之一强,而山东省仅占二十分之一。这就是说,按我国集装箱生成系数每亿美元外贸额生成0.52万标准箱计算,青岛港在直接箱源的产生上与上海、天津、宁波三港相比,有明显的先天不足。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强调了青岛港发展国际中转的重要性。明年青岛港要有大发展,必须在中转上真正破题。让人们感到欣喜的是,青岛港正在这方面迈出崭新的步伐。明年,随着“万国码头”的建设和“区港联动”试点的实施,青岛的港口发展在探索自由港区政策、发展中转业务上,将会有新的突破。
相信伴随着青岛新一轮港口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个世界级中转大港将崛起在胶州湾畔。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