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8日,全省数百万考生和家长关注着的全省高考录取工作会在龙口市南山镇举行。此次会上,“3+X”的考试概念被首次抛出。“X”所指向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令人耳目一新,创造性地将历史、地理、政治以及化学、物理、生物这些独立学科命题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nb
sp;
3年后那个寒冷的冬日里,“3+X+1”方案的诞生同样令人如沐春风。喊了多年的“能力”开始独立门户,坐上考试科目的“交椅”,上演一次没有课本的考试。据悉,能力考试包括人文、科学、艺术修养、社会常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等。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方案初步决定文科考生必选科学之类的理科内容,理科考生必选人文之类的文科内容。
那么,能力测试究竟是什么?怎样的历练方能成就能力呢?这无疑是考生、老师、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考试能力,没有课本的课堂
区别于其它学科,新高考方案中的“1”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课本。它的课堂小至一张书桌,大至整个社会,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依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其实,近年来高考内容的变革正在完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根据专家推测,即使能力独立门户,考试内容方面也具有一定延续性。依据《考试说明》,能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的三种能力:记忆能力,是指能够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理解能力是指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应用能力是指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去年的单科考试的测试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制胜能力,没有相同的模式
学生具备怎样的素质方能在不着边际的能力测试中制胜?
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蔚然博士认为,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能力方面有着两个共性,一是心理承受能力强,因为普通学生在智力上没有明显的差别,造成学习成绩差别的是自我控制力,尤其是学生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全新的学习状态中时,良好的调整能力能使学生具备持续发展力。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因为学习需要艰苦付出,只有具备意志坚强,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学生才能练就良好的专业习惯。
这是着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两个能力,具体到能力测试时,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试制胜的关键。由于能力测试没有课本,如何在短暂的考试时间里抓住题目本质的内容,运用以往知识积累归纳出考试答案都需要一种有条不紊的跳跃式创新思维。青岛2中调查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后发现,他们在思维上虽不尽相同,但都有个性思维,有以A、B、C、D条目为复习单位,也有以知识点为复习单位,都是适应每位学生的特点。
能力培养,没有边界的努力
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这是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的共识。或许在孩童时代,其能力的大小已经悄然形成。
责任心是能力的基础,这或许是大多老师、家长、学生所忽视的。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曾对记者讲述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市区高二女生家庭条件十分优越,本人也很聪明,衣食无忧的她没有想到过应该付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为此家人给她请了6个家教来填充其学习空间,但是收效甚微。这在独生子女群体构成的今天并非个例,因此责任心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兴趣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内驱力。留美教育博士黄全愈说,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混淆了孩子的自然人成长过程与社会人成长过程,无视孩子的权利,无视孩子的自我,无视孩子的人格。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超大车厢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是不大考虑载重量,而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子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确实,目前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目标单一化的影子,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应该像某某人那样学习”;老师教学也过于具体化,而不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去实践,无形中消磨了学生的个性棱角。其实,社会是千变万化的,人也是千姿百态的,相同模式的教育显然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规律。
高考承载无数家庭的几多期许。回眸高考改革的足迹,兴奋是难以按捺的。网上录取、自主招生、外语口语、6月高考,一直到2005年即将推行的自主命题、网上阅卷,改革的目标越来越趋向高考的最终理想———公平、公正、公开,越来越趋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其中能力培养无疑是不变的主调。青岛日报记者刘淼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