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是最近几年在高校中最流行的几个词之一,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情况下,自主创业已经被提升到成为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的高度上。各类媒体纷纷报道有关学生创业的事迹,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在当前的高校内,从校园出来就创业的学生少之又少,而能成功发展起来的更属凤毛
麟角。
为什么有了政策的支持,大学生创业还是如此艰难。在采访中,大多数被采访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缺失是一个关键因素。
正如青岛大学的李莉所说,她在参加“挑战杯”创业竞赛之前,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创意,但直到投入到比赛中,才明白创办一个企业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其实这种观念的改变在所有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身上都发生过。他们在参加创业大赛之前,对创业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助理徐国君担任了第四届“挑战杯”创业竞赛的评委,他对所有参赛作品的共同评价是: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其中,最重要的市场调研部分,各个作品都显得数据不充分。徐国君认为,除了大学生经费有限外,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是重要原因。
有专家在谈及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时表示,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第一,缺乏创业教育的意识。第二,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或者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等,还应包括详细的金融、商贸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而我们的老师多是传达其概念,却没有系统的创业课程。
从记者在青岛各高校了解的情况来看,针对学生专门的创业教育几乎为零。虽然一些学校也设立了创业基地、创业基金,但都是作为“挑战杯”创业竞赛辅助手段,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创业知识,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对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学者认为应该采取增加选修课,加大讲座力度,请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培训等方式。而在记者采访中,多数的学生和学者都表示,现在大学所教授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创业时的知识需求,但社会经验这个很重要的环节,却不是当前的大学教育所能提供的。
获得第四届“挑战杯”创业竞赛铜奖的李莉就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我在开始着手准备计划书时,才发现以前所学的知识有这么大的用处。”她是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她所学的课程中,管理、营销、财务等内容都有涉及,而这些都是计划书所要求的内容。“平时学的时候真没觉得有多少用处,但到用起来才后悔没好好学,这次竞赛也算让我自己又重新学了一遍。”但她表示,当导游的社会实践让她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这对她的计划书有很大的帮助,但还远远不够,“如果我真的工作一段时间再来做这个计划书,会更有针对性。”
李莉的遗憾也是多数高校学生的遗憾。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年制体系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短。虽然曾有学者指出要发展创业教育,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形成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系统,始终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既鼓励和允许学生走出去创业,也要给学生继续回校学习的机会。但在校舍、学籍等现实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分制还无法做到。
不过,在海洋大学团委书记初建松看来,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仅限于让学生毕业后创办实体,自行解决就业问题,已经偏离了这个概念正确的方向。当前中国高校所欠缺的不单纯是创业教育,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的大学生创业,并不是说非要让学生创办一个企业,而是说他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意识。具备了这种能力,不管他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这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
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马扬飚和初建松的观点出奇的一致,“并不一定让同学们参加了大赛就要创业,实际上通过大赛直接走上创业道路的也毕竟是少数。我们的目的是让同学有这样的经历和意识,将来当他有机会去创业时,他今天受到的这些教育和锻炼一定会对他有很大帮助。即使不创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对创业教育还存在各种观点和实际困难,但随着“挑战杯”创业竞赛的推广,创业教育概念在高校中也开始得到认同:海大今年首次创立了1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校内学生的创业计划提供经费支持;青大也在去年就设立了“科技创新基地”,通过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从而带动大学生的创业。也许,从这些创业计划和科技项目中,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青岛日报记者赵笛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