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隋田还记得他出生的地方———有百年历史的向阳楼。 |
1958年从青岛下乡后丢失了户口,父母早亡,赵隋田拖着残疾之躯度过了
46年没有户口的岁月,这个67岁的老人一直想弄明白——我还是个青岛人吗?
12月21日,一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走进本报接待室,小心翼翼地将一张纸条递给记者,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帮帮我,一个失去户口46年的老人想知道,他究竟还算不算一个青岛人?
出生在福康北里
据赵隋田介绍,他父亲赵玉方年轻时从日照虎山乡移民到青岛,1937年他就出生在福康北里(现市北区甘肃路42号)的一个小房子内,他上面还有1个哥哥、4个姐姐。8岁那年,赵隋田与邻居小伙伴玩摔跤时不慎伤了脚,落下终生残疾。第二年其父又染病去世,原本就靠父亲在小港干装卸工维持生计的赵家陷入困顿,赵隋田也因此一直没有能上学读书,从十来岁就开始打零工补贴家用。
下乡后无人接收
二十岁时,赵隋田终于进了大港二路的一个生产组做了翻砂工,生产铜皮油桶。在1958年的下乡运动中,因街道报名人数不够,脚有残疾的赵隋田被当时的陵县路街道办事处编入第九批下乡青年,下放到现日照市虎山乡前水车沟村。
由于从未从事过农业劳动,加上身有残疾,赵隋田只能干一些零活,工分也只有别人的一半。两个月后,当时的大队书记赵明福表示大队不能接收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将赵隋田的户口拿出来,让赵隋田自己带着回青岛。
四处流浪十五年
离开日照农村后,赵隋田听说东北赚钱容易,就踏上了赴东北的火车。由于没有足够的钱买火车票,赵隋田就先在一个地方打零工,赚钱买票走一段后再打工,一个月后才赶到辽宁铁岭县。而就在这段时间内,赵隋田将随身携带的户口资料丢失了。
没想到,铁岭的煤矿也不愿意要残疾人,勉强干了一年后,赵隋田只能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中间还多次到贵州和西安投奔其姐姐,十多年后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赵隋田赶回青岛,母亲去世后他一直留在青岛,偷偷地打零工生活,直到改革开放。
做了46年“黑户”
改革开放后,赵隋田也曾经申报户口,当时有人告诉他只要到了60岁,户口就能自动转回青岛。没有文化的赵隋田信以为真。此后,一直单身的老赵跟二姐一家住在一起,没再过问此事。
8年前,赵隋田的二姐和姐夫先后去世,他不得不从二姐的房子中搬出来,此时兄弟姐妹六人只剩一个八十多岁的三姐健在。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赵隋田开始陷入困顿,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46年没有户口的日子对他意味着什么,他开始疑惑,生在青岛、住在青岛一辈子,自己算个青岛人吗?
“黑户”的老年之困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鞍山二路28号赵隋田的住处,这是他在其二姐家旁边接出的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简易房。里面除了一张床和一床被子之外,一个小炉子、十几块蜂窝煤和一个海碗大小的锅是赵隋田的全部家当。他告诉记者,以前还能找到看大门的工作,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捡垃圾卖,因为怕拿回家影响周围的邻居,只能在身体好的时候捡了当天卖。邻居们对他不错,时常给他送碗饭,给点米菜,平时吃菜主要靠到菜市场上去捡菜叶吃,今年时常感到头晕,但不敢去看医生。现在搞清楚户口成了67岁的赵隋田惟一挂念的事情。
谁能证明赵隋田在青岛出生、长大和生活,是个地地道道的青岛人?本报记者今天起将陪同赵隋田一起寻找当年的老邻居,搜集证据,寻找失落了46年的老户口,了解情况的市民可以拨打晚报热线2860085提供线索。记者曹为鹏朱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