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北京今年的新年音乐会扎堆儿。除了声名煊赫的祖宾.梅塔将要率领他的以色列爱乐乐团,12月31日和明年1月1日在北展剧场和人大会堂演出三场新年音乐会之外,还有法国爱乐乐团、德国慕尼黑新爱乐乐团、柏林广播爱乐乐团,维也纳施特劳斯王朝圆舞曲乐团、瑞典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奥地利维也纳管弦乐团、荷兰阿姆
斯特丹交响乐团(还没有算上我们中国的乐团)等眼花缭乱十余场新年音乐会,都要在新年前后同时粉墨登场。
不知别人以为如何,笔者是有些吃惊。虽说北京音乐发烧友确实不少,但如此在新年前后扎堆儿将这么多主要以施特劳斯家族一种风格的音乐塞给北京人,即使都是美味佳肴,北京真的就有那么大的胃口吗?
明眼人都清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今是火到猪头烂,没有请不到的神仙。与其说新年音乐会成为了一种新的节日生活方式,不如说是新的文化消费,成为了假日经济中的一条有利可图的链环。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一个商业时代里,谁都是无利不起早,既然要搞新年音乐会,主办者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也是无可厚非的。
只是这么多的新年音乐会扎堆儿,这么多的英雄所见略同,一起塞车一般拥挤在新年的节骨眼儿上,雷同化的创意,趋同性的思维,复制般的制作,让我们多少有些啼笑皆非,或者让我们多少有些感到脸红。北京演出市场的繁荣背后所掩藏着的畸形,足以让我们思考。
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是,对新年音乐会的趋之若鹜,是打着高雅艺术的旗子,然后将这种文化形式转化为消费文化商品,将所谓的高雅演变为一种经济行为,或者说,高雅是这次叫卖中的一张牌、一个漂亮而精致的包装。我们常说媚俗不好,媚雅,就一定比媚俗要好吗?
其实,媚雅和媚俗只不过一板之隔的邻居而已,如此众多的新年音乐会联袂登场,从实质上已经和各种广告、时装模特或中超足球比赛一起,构成了大众文化消费的组成部分。媚雅,不过是为了加速这种消费而已,真的是大雅即大俗,进行了便捷的链接和转换。
而之所以选择新年音乐会作为切入点,是摸准了转型期北京的气脉,因为有近几年来电视转播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做了事先的铺垫和免费的广告,让新年音乐会成为北京一种新的品牌,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借此品牌一可以打造北京的文化形象,便也起到名正言顺而堂皇的作用;二是音乐会正对了不少喜欢附庸风雅的人的胃口,让他们愿意掏腰包买票,在消费与享受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在新年音乐会中得以暂时的飘飘欲仙。
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新年音乐会的大规模入侵北京,利弊互存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利大弊大、存活率的长短,都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其中隐含的问题足以应该引起我们现在的思考,才有利于及时的调整。北京虽然有一个庞大的铁一样的胃口,但最终也是有限度的,别让施特劳斯像芭蕾舞《天鹅湖》一样,演得臭了街就是。(据《新京报》;文/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