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县文星镇一个漂亮的花园小区里,王惠在家中的电脑前上着网,冬日暖阳透过落地窗,把客厅照得温暖明亮。
王惠今年初从居住了40多年的破烂小院搬到了“做梦都想不到的新家”,而在一年前她和447户邻居一样还都是失地农民。现在王惠不仅参加了养老和医疗保险,还在当地政府免税政策的扶持下,开了家电话
超市。王惠感受到的变化其实也是中国农民正在和即将经历的变迁——从“土地保障”走向“社会保障”。“土地,既是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其生活保障,具有双重功能,”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俞敬忠说,“农民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管理的土地,生老病死有所依赖,这就保证了中国在经济社会急剧变革中的稳定。”
但是现在,“土地保障”在中国正受到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或不自愿地离开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寻找新的谋生之路。另一方面,城乡差别拉大、收入增长缓慢也使农民开始质疑“土地保障”的可靠性,许多人涌向了城市。“把9亿多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俞敬忠说。
统计显示,过去13年里,由于征用土地,中国已有2000多万农民失去了土地。从1996年到2003年,中国的耕地面积锐减了1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分析,从2000年到2030年,中国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这就意味着将有1.1亿多农民失去土地。
即使对于仍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土地带给他们的保障水平也显得难以为继。卫生部的统计显示,中国农村至今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中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
中国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并推动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本力量。但是,在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尚未被纳入社保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开始行动。2003年非典疫情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宏伟计划,即用8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10元,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补10元,作为合作医疗基金。参保农民生病住院,就可按比例报销部分医药费。
如今,这一机制已经在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等地农村开展。记者在江苏省江阴市利港镇看到,农民黄鞋娣亲手从市农保部门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儿子换肾治疗按“大病统筹”规定报销的6万元支票,一家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同时,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已将关注目光投向了农民工这一庞大的边缘群体。北京市已正式将外地农民工纳入到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中。广东省各地为农民工采取了养老、医疗、失业三险捆绑参保。
目前,中国共有5200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20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并有680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有1257万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补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推行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为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人身保障。
今年3月,“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中国宪法。中央党校政法部刘素华博士说,广大农民将最终是“社保入宪”的最大受益者。明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将由前几年的“积极”转为“稳健”,这预示着中国将更加兼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据此预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是来年中国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之一,农村社保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