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青岛新闻网 读书频道
http://book.qingdaonews.com/
只要看看这部书名,就知道是很好看的———《6封布拉格地铁的情书》。
1999年12月,布拉格地铁的广告板上贴出了一封公开的情书:“亲爱的罗拉:你什么都没留下,只留给我思念……”情书的落款是奥立佛,对象是其前任女友。此后半年,每隔一月都会贴出一封新的,6封情书让亲爱的罗拉既期待又害怕,既痛苦又甜蜜。她不知如何是好了。罗拉刚刚21岁,却已有过几番恋情,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她自己的卧房或者什么度假胜地,她都在为爱情苦恼:杰夫是个美国人,她和他有语言障碍。瑞奇虽然非常单纯,可惜却只是个店员。奥立佛是味道不错,年纪却又有点太大,而且还有第三者。罗伯比较关心自己,然而还在学校念书。如何选择才是正确?母亲没有好的建议,自从丈夫过世之后,她再不碰捷克男性,一心只爱外国男人。好友英格丽也自顾不暇,所认识的每个男人,她都冲动,想带回家。罗拉怎么办?爱情在哪里?随着情节的起承转合,藉由细节的前呼后拥,作者用其独特的幽默和那节奏明快的笔法,抓住求爱这条主线,辅以手机短信元素,捕捉住了新捷克人面对美国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奇思异想。作品是轻盈的也是沉重的。生活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情感是失落的也是丰富的。讽刺是温和的也是犀利的。能将作品写成这样,真可谓是与众不同。怪不得作者米哈·伊维能成为捷克当代作家最闪亮的一颗新星。因此,欧洲各国大学将其作品列为学生了解捷克文学的必读也就极其自然了。
读完这部有趣的情书,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爱情真的很不好说。爱在哪里,看似简单,实现却是非常之难。“其实我要求的真的不多,”罗拉看着英格丽说,“两个健康的小孩,和一个看起来不像流浪汉的男人,就这样。或许还要一栋红墙的白色房子。还有壁炉。”“我也是。”英格丽连忙进一步补充,“还要一座小花园和一只狗。”“还有亲切的邻居。一对老夫妇。当她烤了一些什么,总是分一块在盘子上,从篱笆那头递给我……”罗拉接着进一步补充。这样的要求确实不高,可是罗拉却求不到,英格丽也网网落空。爱情究竟在哪里呢?完美的男人在哪里呢?奥里佛认为这种追求是女人独具的一种迷思。这种迷思有如病毒,吞噬了女性的判断能力———假如女人真的具有什么判断能力的话。罗拉则持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女人的美梦,有时美梦会成真的。美梦真的会成真吗?细细读完罗拉的故事,你会发现这部情书整个就是一则隐喻:天下没有完美的男人,却可能有完美的爱情———假如你放弃幻想。世上没有理想的社会,却可能有理想的生活———假如你接受现实。爱情一直呆在那里———呆在分手与相逢之间,呆在追求的行动之中。用奥立佛的话说就是:“我们向爱情敞开心胸———而爱情使我们受伤。我没办法不想你:想你那永远冰冷的手,你那苍白的脸孔。想你脖子上金黄色的细毛,你右膝盖的那道小疤……想你如何压住裙子,在你下车时。你早晨淋浴时如何闭着双眼。如何睡觉。如何呼吸。如何活着……”情感的发泄是容易的。情感的忍耐是艰难的。爱情与那伤心的怨恨仅仅只有一步之遥。或者说得更贴切点,只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就像天使与魔鬼。爱得好,是天使。爱得不好,是魔鬼。酸甜苦辣,爱恨情仇,若是一味追根究底,要求完美再完美,幻想纯粹再纯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变成另外一回事了。其次,读完这部情书,脑子里面所浮现的,是捷克文学的世界性。我们只要提到捷克,提到布拉格这些字眼,就会想起哈维尔,想起米兰·昆德拉,想起赫拉巴尔等等。反之,情况也是一样,只要提起哈维尔等,我们也会想起捷克,想起布拉格的春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九八九之后的捷克,打破封闭,走向开放,文学也获得了更大解放。面临美国等强势文化大规模地进入冲击,捷克文学立足本土,张扬个性,自由地开出了鲜艳之花,自豪地立足于世界之林,真是令人羡慕、倾心。倾心之时,难免不想:什么时候,我们的文学也能自由地张扬个性,绽放举世瞩目的鲜花?这———应该不算是奢望吧?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吧?这种努力不算错吧?这种努力即使错了,又会错到哪里去呢?(周实)
(《6封布拉格地铁的情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编辑:兰九畹
|